□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坐落于子午岭北麓,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风景秀丽怡人,街道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村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在半山腰的宋代砖塔。塔下,便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旧址。
院落中,气氛肃穆庄严。在悬挂着抗大七分校校旗的旗杆下驻足,仿佛看见了80余年前熊熊燃烧着的革命烈火,听见了随时会吹响的嘹亮军号。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再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在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成立时题写的教育方针之下,一批批心存报国志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窑洞里的“四堂课”
在抗大七分校的院落中,一个个砂石箍砌的窑洞至今仍完好保存。“院内22孔石窑,是学员当年亲手修建的,他们在这里生产、学习,然后奔赴战场、投身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记载,1941年,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李家湾成立。后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学校于1944年3、4月间搬迁至东华池村。
当时,国民党正对陕甘宁边区施行疯狂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陕甘宁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生产运动,抗大七分校的师生们也参与了大生产运动。
在彭绍辉等人的率领下,学员们靠着党中央给的枪杆、笔杆、镢头“三件宝”,驻扎在华池县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除了学习军事、政治课程,他们还完成了特殊的“四堂课”:搭茅棚、挖窑洞、开荒、播种。
在全体学员共同努力下,到1944年底,抗大七分校共开垦荒地6万余亩,生产粮食折合细粮共5650余石,养猪1300余头、羊1100余只、牛100余头,实现了粮食和蔬菜的全部自给自足。
“学员们既是学生,又是战士,既搞生产,也进行军事训练。”相关负责人说。
在华池的3年时间里,抗大七分校共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和初中级通讯、测绘、文艺、医务人员,为抗战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七分校的师生分批离校,奔赴前线参加解放战争。1946年7月,抗大七分校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至此,抗大七分校圆满完成党交予的神圣使命。
“人文华池”奏响最强音
在大凤川、豹子川等当年军民战斗生产过的地方驱车行进,道路两边树木林立,植被丰茂,景色宜人。
群山叠翠之间,远离都市喧嚣的华池县,迎来了纷至沓来的游客。
八路军七七零团大生产运动基地旧址建立起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附近的南梁干部学院成为培养党员干部的红色基地,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也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这里还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边军事委员会旧址等,众多的革命遗址赋予了这块土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如今,华池县已经成为“红色南梁、人文华池”红色文旅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
在发展红色文旅产业的同时,林镇乡的全膜玉米、种植养殖产业等也发展迅速。
在林镇乡特色产业园,一排排食用菌大棚依次排列,这里还建有1500平方米的晾晒场、冷库、分拣中心等附属设施。园区采取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销售的运营模式,去年共投放菌棒110余万棒,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
在邻近的山庄乡的另一个食用菌基地,正在大棚里工作的村民成霞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个食用菌基地干了两三年。每天,骑电动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基地上班。
“我家里有老人小孩出不了远门,在基地上班,赚钱、顾家都不耽搁。当天干活就能拿到钱,感觉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成霞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田野里孕育的新希望到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从“稳油增化、扩新引电”新型工业化转型突破,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华池正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今年一季度,全县开(复)工项目27个,完成投资13.41亿元,接待游客34.6万人次……这片红色热土正在迎来新的转型发展机遇,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