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台儿庄积极探索农村妇女维权新路径

从“一张证”到“一个岗” 赋能乡村“她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从明晰成员身份的“一张证”,到田间地头的“一片地”,再到灵活就业的“一个岗”,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妇联以入选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出台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确立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经济赋能与身份转变的系统工程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每月1350元!咱妇联主席的工资到账了!”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李庄村的文化广场上,几个纳凉的妇女正热烈讨论着。

  看似平常的工资发放,背后是台儿庄区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保障妇女权益的系统工程。该举措不仅让基层妇女工作者有了职业认同,更激发了农村妇女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筑牢权益根基,“娘家”护周全

  台儿庄区以入选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出台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确立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

  针对婚嫁、离异、丧偶等六类易受影响的妇女群体,特别明确其成员资格,并通过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精准筛查全区跨村、跨镇成员,杜绝“两头占”与“两头空”现象。截至去年9月,全区确认的23.9万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女性比例高达43.6%。

  在基层治理层面,台儿庄区大力提升女性话语权。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突破30%,村主任女性比例达11%,更有8个村实现党支部书记与妇联主席“一肩挑”。该区还在全市率先落实村(社区)妇联主席岗位报酬制度,每人每月1350元的待遇显著激发了妇女参与热情。同时,区妇联联合多部门修订村规民约,坚决清理侵犯妇女权益的条款,明确保障未婚、离婚、丧偶等妇女的土地权益,为妇女权益竖起制度屏障。

  深耕田园经济,“巾帼”显身手

  有了权益保障,如何让土地真正为妇女“生金长银”?对此,台儿庄区妇联深挖“土”资源,走实“特”路径。

  依托“保底+分红”等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台儿庄区全区打造了甜桃、长茄、水稻等特色产业基地。妇联组织以此为载体,策划巾帼直播带货,搭建“云销售”桥梁,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在涧头集长茄、泥沟食用菌等基地推广的“基地+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妇女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带货提成的同时,实现了稳定就业。

  区妇联还精准搭建融技、融智、融资平台,扶持鲜食玉米、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盘活洼地、废旧坑塘发展养殖业,枣庄伊运水产公司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带动120余名群众就业。同时,区妇联依托巾帼创业基地建立技术帮扶机制,通过“理论+实践+跟踪”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女带头人。益多多农业公司推广的土壤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带动20余名妇女投身按揭农业大棚创业。

  拓宽多元就业,“工坊”筑梦圆

  为推动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台儿庄区妇联构建起组织“联通”、资源“联勤”、服务“联动”的就业促进网络。

  通过打造“妇女点单、妇联送课”培训模式,区妇联在“共富工坊”、妇女微家等阵地免费开展家政、手工、直播培训,培育乡村女能人。

  区妇联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进,线上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线下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设立求职专岗,并成立枣庄市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妇联。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建立了“家门口”灵活就业点和“零工驿站”,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2023年以来,台儿庄区妇联已与区内18家手工加工站点建立长期合作,带动周边5000余名妇女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023年以来,全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其中女性占比37.6%。

  从明晰成员身份的“一张证”,到田间地头的“一片地”,再到灵活就业的“一个岗”,台儿庄区妇联以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支点,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经济赋能与身份转变的系统工程。台儿庄区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妇女在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中拥有话语权,在产业振兴中展现创造力,在多元就业中实现价值感,乡村振兴的基石必将更加坚实。这片土地上迸发的巾帼之力,正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从“一张证”到“一个岗” 赋能乡村“她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2025-07-21 2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