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吴中区妇联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以“非遗传承+妇女发展”模式激活传统工艺活力,通过打造女性非遗传承人培训体系等,支持女性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能人守护并活化吴地优秀传统文化,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富一方百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细腻的苏绣、精巧的核雕、雅致的苏扇……盛夏时节,苏州吴中的非遗工坊里巧娘们正忙得热火朝天。这些指尖流淌的技艺,在非遗传承妇联的助力下,正成为妇女增收的“金钥匙”,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富一方百姓。
作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妇女发展的重要力量,苏州市非遗传承妇联串联起25位女性非遗传承人,激活“指尖经济”。
姚建萍带领青年传承人姚卓将苏绣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府涵璐担任主策展人的“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生活艺术展在中国苏州和法国尼斯两地展出,陆小琴、曹华等核雕艺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让核雕从摆件变为潮流饰品;盛春的苏扇结合节气主题推出限定款,订单纷至沓来……
巧娘们赶制的非遗文创不仅装点了市场,更让她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在传承吴地文脉中,一名名妇女正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图景。
巾帼聚力焕活非遗薪火
绣韵千年,百代流芳。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随着妇女们指尖飞动,布料与丝线生出了温度,成为一幅幅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的艺术品。
秉承着“绣随时代”的理念,姚式母女三人用现代设计积淀品牌力量,用传统手工艺传递品牌温度。“我们希望通过品牌传承的形式,组建一支年轻专业的团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创作与创意精神生生不息。”姚建萍说。
7月的吴中东山、西山,是沉浸在笑意和茶香里的。吴中区东山镇炒制碧螺春已有千年历史,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人柳倩楠出生于一个茶香世家,对制茶的秘诀从小就熟稔于心。“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到家乡,成了‘茶二代’,积极探索传统茶产业、茶文化与农文旅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柳倩楠介绍,经过多年的运营与发展,店铺的农产品销售量、销售额不断增加。
近年来,吴中区妇联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以“非遗传承+妇女发展”模式激活传统工艺活力,通过打造女性非遗传承人培训体系等,支持女性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能人守护并活化吴地优秀传统文化。
吴中区妇联主席张婷婷介绍,区妇联着力支持技艺精湛的女性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各类技能大师、乡村工匠的申报认定,不断提升吴中非遗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围绕苏绣、核雕、苏扇等吴中区传承基础扎实、社会价值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的传统工艺,吴中区妇联重点培养了一批乡村巾帼匠人。实施巾帼非遗人才培训计划,从传统技艺、实操技巧、市场营销、创新设计等多个维度提升巾帼传承人的综合能力。通过举办公益培训班,邀请大师授课,传授苏扇制作工艺等,为吴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她活力”。
巾帼匠人引领非遗新风
“让苏绣走进生活”是府涵璐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我希望苏绣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我领办的‘轻绣森林’工作室不仅保留了苏绣的传统精髓,还融入了许多创新元素。”
据了解,“轻绣森林”工作室推出了香囊耳饰、礼服旗袍等一系列作品,既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又不失传统韵味,件件图纹精巧,光泽细腻。除了可穿戴苏绣外,府涵璐还积极开发联名产品与文创,探索苏绣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我们希望通过‘农创+文创’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苏绣,也带动周边的村民致富。”府涵璐展望道。
“这枚橄榄核里藏着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一颗热忱的心,驱动我为核雕事业倾尽一生。”吴中的非遗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对核雕充满热爱与执着,她将对现代生活和现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努力拓展传统核雕的审美空间。
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这些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创作凝聚着工匠们的热爱与巧思,不仅让吴地非遗焕发新生,更在传承中收获了市场青睐,让古老技艺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时尚“纽带”。
传统手艺焕发致富新机
在吴中区,核雕、苏扇等传统手艺,正凭借“指尖经济”的东风焕发蓬勃生机,而这背后,离不开吴中区妇联的积极推动与有效引领。
承艺微家以许忠英核雕艺术馆为阵地,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核雕技艺培训、学习交流会等特色活动,同时升级传统艺术馆模式,开设直播间,打造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空间;“扇娘匠心”妇女微家由中国制扇工艺大师盛春担任领办人,集聚“扇娘”力量,为“扇娘”们提供交流学习、妇女维权、技艺培训、实用知识科普等服务,帮助更多女性提升制扇技艺,传承苏扇技艺。
洞庭山碧螺春茶有着“天下第一茶”之称,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东山茶厂不断精进手工炒制技艺,同时也在创新融合上延伸产业链。生产抹茶粉,尝试与咖啡、面包、菜肴、冰激凌、豆腐等结合,创新推出碧螺春茶系列产品,用创新“链”起“她经济”。
从苏绣的丝丝入扣到核雕的精雕细琢,从碧螺春茶的幽雅清香到石雕的匠心独运,吴地老手艺正成为妇女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致富,她们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家庭增收双赢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