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雪域高原,氆氇“织”出国际范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编织了近30年氆氇的格桑卓玛,曾经到过最远的地方是拉萨。

  令她没想到的是——如今她不仅登上了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的舞台,展示氆氇编织技艺;更亲眼见证自己和姐妹们亲手制作的氆氇被陈列在巴黎顶级奢侈品百货的橱柜,一条羊绒氆氇围巾售价折合人民币4000多元。

  氆氇,源于藏语音译,意为“细羊毛织品”,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高原世代相传。其中,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最为珍贵,它以绵羊脖颈下的细软羊毛为原料,其编织技艺2009年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今年41岁的格桑卓玛从小跟着母亲学习编织氆氇。2020年,她成立了阿佳格桑工坊,带动周围的留守藏族妇女就业。然而,由于传统织机效率低、颜色品种单一,氆氇的产量与销量一度面临困境。

  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江孜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江孜小组关注到阿佳格桑工坊,他们腾出班觉伦布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改造成手工编织坊,并帮助格桑卓玛对接了上海的一家时装企业。

  “2023年,设计师专门来到我们的工坊考察。”格桑卓玛说,通过改良织机,编织氆氇的速度从传统的每天1米提高到2米,宽度从最宽20厘米提高到1米,千变万化的花色也成为可能。

  “上海的企业帮助我们改进了色彩搭配,设计出许多新款式的坎肩、围巾、大衣等。”格桑卓玛说,“他们还组织我们赴上海培训,解决了销路问题,打开了中高端市场。”

  雪域高原小村庄里的氆氇“出圈”了!

  2023年与2024年,格桑卓玛两度受邀前往巴黎展示氆氇编织技艺。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的“第一夫人午宴”上,以氆氇服饰为主题的时装大秀精彩上演,向世界展示了传承与创新、民族与世界碰撞融合的独特艺术魅力。

  2024年,阿佳格桑工坊的经营额达45万元,净利润达10万余元。目前,合作社带动19名藏族妇女就业,由于实行计件制,平均每名阿佳(藏语意为大姐)的收入约为4000元,最多的达到上万元。

  如今,阿佳格桑工坊编织的氆氇已出口法国、美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展望未来,格桑卓玛信心满满:“下一步,我想吸引更多妇女姐妹加入,推出更多样化的产品。越是扎根民族的瑰宝,就越能绽放出光芒!”

中国妇女报要闻 1走出雪域高原,氆氇“织”出国际范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2025-07-24 2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