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每周一下午,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屏镇希望小学的烹饪角总是热闹非凡。系着围裙的孩子们围在灶台前,有的揉面蒸馒头,有的切菜,还有的盯着油锅里滋滋作响的油条小心翼翼地翻动。
炊烟袅袅中,稚嫩的脸庞满是专注。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饭菜香,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喜悦。
实践课:从基础生存技能到“家的味道”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技能不足、情感陪伴缺失的问题,中屏镇希望小学创新推出“小厨当家”生活技能实践课,让孩子们在烟火气中学会独立,更学会爱。
“刚开始,孩子们连面团都揉不匀,现在能蒸出松软的馒头了!”烹饪老师笑着说。从面粉和水的配比,到发酵时间的掌控,孩子们一步步学会了制作面食。
考虑到孩子们回家后可能要为爷爷奶奶做饭,课程还特别注重家常菜教学。六年级的陈小花第一次炒土豆丝时,不是太生就是太煳,如今她已能熟练掌控火候:“我现在周末经常炒菜。”
除了烹饪技巧,老师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安全使用刀具、避免烫伤,以及简单的营养搭配知识。“不能只吃油炸食品,要搭配青菜”成了孩子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双导师:老师教技能,家长传温情
为确保课程安全有效,学校采用“专业教师+家长志愿者”的双导师模式。老师们负责教授烹饪技巧,家长志愿者则在一旁协助,分享生活经验,教孩子们做出“家的味道”——比如如何制作奶奶最拿手的腌菜。
“以前孩子连灶火都不敢碰,现在能给我煮面条了。”一位家长欣慰地说。许多孩子还把课堂上学到的菜带回家,给忙碌的爷爷奶奶露一手。
技能之外,更多成长在悄然发生。留守儿童李小菲以前总等着邻居奶奶帮忙做饭,现在上完课回家,能自己煮面条、煎鸡蛋,不用再眼巴巴地盼着别人来照顾。
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常收到孩子发来的照片:有的举着自己炒的青椒肉丝,有的捧着刚出锅的馒头,家长群里总有人感慨:“就这一下午的课,孩子不仅学会了做饭,还懂得心疼人了。”
从厨房到心田:成长的不仅仅是技能
“小厨当家”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会做饭。
曾经内向的王小珊,如今能在同学面前熟练地炒出一盘菜,她说:“原来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留守儿童陈小玲在日记里写道:“昨天给奶奶蒸了馒头,她笑了,说我长大了。”
许多孩子开始主动分担家务,甚至规划起家里的一日三餐。
短短一下午的课程,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这方小小的角落,用短暂却珍贵的时光,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添上了温暖的一笔,让他们在文化学习之外,更懂得如何用双手创造生活的温度。(文中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