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将镜头聚焦于几位身处风暴中心的女性角色,令一部情节跌宕的扫黑剧,亦成为一幅在司法空间里鲜活展开、映照现实困境的女性群像画卷。

《以法之名》:她们,在迷雾中找寻正义之光

《以法之名》:她们,在迷雾中找寻正义之光《以法之名》:她们,在迷雾中找寻正义之光

  ■ 王雨萌

  “万海无罪!我们是被冤枉的!”画面中,万氏集团法务总监兼万海辩护律师在法庭肃静中突然起身,手铐与座椅碰撞的金属声刺破空气,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与不甘,法庭内瞬间哗然,法槌敲击声与法警的喝止声交织,但也掩盖不住她眼底燃烧的愤怒……

  这是由傅东育、郑世龙联合执导的热播检察题材剧《以法之名》极富冲击力的开篇场景。《以法之名》以一场盘根错节、牵涉深广的“万氏集团涉黑大案”为核心事件,深度剖析了司法实践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挣扎。

  区别于以往同类题材中常见的男性群像叙事,《以法之名》将相当的叙事篇幅聚焦于几位身处风暴中心的女性角色,她们在看似由男性主导的司法场域中,以各自的方式拨开迷雾,为正义与真相而不懈抗争。可以说,这部剧不仅是一部情节跌宕的扫黑剧,更是一幅在司法空间里鲜活展开、映照现实困境的女性群像画卷。

  由董晴饰演的张文菁,作为万氏集团的法务总监,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却在权力黑幕中沦为“黑社会骨干”嫌疑人,从蒙冤入狱到律所集体拒聘,承受着司法不公与舆论风暴的双重伤害。在看守所玻璃前,她与检察官郑雅萍和李人骏的对话中,那句“谁才是黑社会?谁在栽赃?谁在陷害?”的灵魂叩问,既是对司法程序漏洞的控诉,也是对女性在权力结构中困境的隐喻。导演通过20秒连珠炮式的台词设计,让张文菁的语速从隐忍到爆发逐级加速,她是法律专业主义的践行者,同样也是司法腐败的牺牲品,这种真实感源于编剧的设定:没有安排爱情救赎,而是让她在真相大白后,仍需独自面对职业寒冬。剧中非典型塑造打破了“受害者—拯救者”的叙事窠臼,让女性成为自我救赎的主体。

  蒋欣塑造的检察官郑雅萍颠覆了荧屏中“女强人”的刻板印象。她作为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兼具法律人的冷静与女性强大的共情能力。蒋欣的表演从前期的“华妃式”争议,到中后期通过缜密逻辑展现的压迫感,成功地将郑雅萍从可能被标签化的配角,塑造成了推动翻案的核心顶梁柱,让观众看到检察官在法理与人情间的艰难平衡。她在会议上直言“我郑雅萍眼里,只有是非对错,没有中间地带”时,展现的不仅是专业权威,更是突破性别偏见的勇气,在当今社会中,女性检察官常被要求“刚柔并济”,这看似褒扬,实则暗含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双重标准与隐形束缚。郑雅萍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正是对这种偏见的有力回击与解构。

  剧中,乔振兴的妻子周梅则代表了无数普通女性在面对不公之时的坚韧与觉醒。当丈夫离奇死亡后,面对公检法系统的集体沉默和家中搜出的现金,她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无助地说道:“不可能啊,我们在这个家从来就没见过这些钱。”她用空洞的眼神和颤抖的台词,刻画了一个普通女性在被命运碾压下的无力感。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性,在绝望的谷底选择了相信法律,最终将关键证据交到调查组手中。这一刻,她完成了从被动承受的受害者到主动抗争者的蜕变。周梅的觉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却如同微弱而坚定的星光,穿透着笼罩在案件之上的厚重迷雾。

  在新时代中国司法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以法之名》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她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也不再是等待拯救的“他者”,而是以独立的主体身份,主动参与并深刻影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她们遭遇的困境也不只是个体的悲剧,而是社会文明进步所必须跨越的鸿沟。当张文菁在铁栏前砸出手铐的闷响,当郑雅萍在会议桌上拍案而起的坚定,当周梅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挺直脊梁的瞬间,这些被艺术化的女性形象,正在现实中化作推动法治文明的磅礴力量。正如剧中张文菁所说“正义没有资格迟到,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那顶多算是真相。”这不仅是角色的宣言,更是新时代中国女性对法治信仰的集体宣誓。她们在迷雾中的抗争与追寻,正是照亮法治前路不可或缺的正义之光。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看点 5《以法之名》:她们,在迷雾中找寻正义之光 2025-07-24 2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