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中俄界江畔的黑龙江省同江市,晨雾轻抚着生机勃勃的稻田,赫哲族鱼皮画上的图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片坐拥国际口岸的土地,曾因传统销售模式的桎梏,让优质农产品与独特民俗“养在深闺”。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浪潮兴起,同江市妇联在电商园区架起“赋能桥”,让边疆女性从田间地头走向云端舞台,不仅激活了地方产业,更奏响了妇女发展与经济振兴同频共振的乐章。
资源共享,民俗文化传播四方
“妇联就是我们的‘娘家’,从找场地到学技巧,啥难题都帮着解决。”在同江市电商园区的共享直播间里,赫哲族妇女王海珠正忙着调试设备,准备直播售卖手工鱼皮饰品。这个曾对电脑技术一窍不通的农村妇女,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非遗主播”,这背后,是园区企业妇联搭建的“资源对接网”在发力。
为破解女性创业“单打独斗”的困境,园区企业妇联将优秀主播、农业专家、种粮大户等吸纳为执委,组成“智囊团”,推动出台妇女电商创业扶持计划,整合各部门资源,推出涵盖场地支持、技能培训的“政策包”。
同江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刘蕾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园区内的共享直播间随时可用,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定期举办的培训沙龙等一系列举措为园区企业妇联“保驾护航”。
“刚开始直播销售鱼皮画,大半天都没人看,妇联便请老师教我们讲故事,现在每场都有上千人围观。”王海珠笑着展示订单,她的作品已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园区企业妇联牵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女主播合作,鱼皮画制作、伊玛堪说唱成了直播间的“流量密码”。“赫哲非遗直播等特色项目已开展交流活动10余场。”同江市电商园区企业妇联主席宋丽君告诉记者,借助数字技术,边疆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技术赋能,女农民变身女主播
“以前拍视频只会对着稻穗拍,现在知道要讲‘黑土地的故事’。”东极水稻种植合作社总经理孟繁花说起短视频运营头头是道。这个带领45名妇女种水稻的“女当家”,曾因不懂电商,眼睁睁看着好大米卖不上价。
园区企业妇联推出的“云课堂+实训基地”模式,让她们系统学会了脚本撰写、视频剪辑,如今80%的大米通过线上销售,年销量超千吨,姐妹们年均增收两三万元。
这样的蜕变,源于园区企业妇联打造的“三位一体”培训闭环。从短视频运营到产品变现,从直播话术到网店管理,8期“巾帼电商赋能班”让900余名城乡妇女掌握了数字技能。在实训基地,“理论学完就练手,遇到问题当场问”成了常态。45岁的孙丽艳记得,自己第一次直播时曾紧张到忘词,“现在我能对着镜头讲两个小时”。
如今,园区企业妇联已培育了超百名电商女主播,她们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姐妹走进数字经济的新赛道。
拓宽舞台,打通就业新渠道
“您看这杂粮,黑土地种的,营养元素含量特别高……”宋丽君的直播间里,冲着质优价廉的网友纷纷下单。作为园区企业妇联主席、省级“最美卖粮人”,她不仅把农产品卖到了全国,还将自己多年来从事直播行业走过的弯路、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姐妹们,让她们能快速进入直播行业,实现收入提升。
此外,妇联打造的“云上集市”,让大豆、玉米等通过“直播+线下订单”模式外销,助农销售额超200万元。“东北三姐妹”组合更是创新“农事体验+美食”直播,带网友看春耕、学做赫哲族鱼宴,单条视频播放量破50万,带动12名农村女性转型为短视频创业者。
为了拓宽女性职业发展渠道,园区企业妇联自2023年年底成立以来,联动上百家企业举办线上线下巾帼招聘会5场次,精准对接400余个新兴岗位需求,帮助40余名待业女性和宝妈变身“自主创业者”。宋丽君告诉记者,她即将推出“月子粥”云端销售计划,由姐妹们在网上销售,公司代为发货,可以实现更多妇女居家就业,“一个人创业,能带动一群人增收,这才是真正的共赢。”
“电商让女性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拓宽了创业之路。”看着电商园区往来的快递车辆和手机上跳动的订单,宋丽君和姐妹们满怀信心,“这日子,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