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灶饼

  ■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一中金秋文学社 吕由

  外婆从乡下来到城里,是为了接送年幼的我上下学。温柔的阳光将地面照出微黄的曚昽,外婆左手挽着我的书包,右手牵着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她走得很慢,很小心,我能轻松地跟上。每到人行道,我便能感到手被拉得更紧了,外婆警惕地左右观察,确定空无一车后,才拉着我慢慢走过。

  外婆并不喜欢城里,她讲着一口流利的东阳土话,但没有人听得懂,她便讲给我听,我只记得一句:“几个扛,扛个扛,扛得(dei)聂婆火吃子汤。”大意是小宝贝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家吃蛋花汤……常见她坐在一条木凳上,望着夕阳,背影孤独。

  外婆经常带我出去玩,在家旁边的小广场。有时碰到饭后散步的邻居,他们见了外婆只是笑笑,也只能笑笑,外婆勉强挤出尴尬的笑报以回礼。待到天色晚些,我嚷着要吃火灶饼,小广场旁边就有一家火灶饼店。若是爸爸肯定说:“回家吃晚饭了,不要买了。”而外婆总是灿烂一笑。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大口吃着火灶饼,肚子与精神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外婆在一旁慈爱地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外婆也有一家火灶饼的店,外婆也会做火灶饼,不过那是她回乡后我才听妈妈提起的。

  外婆回乡下了,我的日子没有原来恣意了,尽管我已长大,不需要照顾了。春节对我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回村看外婆。回家那天,我坐在颠簸的车厢里,看着树木向后方奔跑,不知不觉就哼起了那首《几个杠》。到站下车,外婆早早就等在那里,外婆将一袋年货拎在左手,右手牵着我的手。一辆车疾驰而过,尘土在阳光下飞舞,外婆将我的手拉得更紧了一点儿,尘土落下,那“一老一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长长的,长长的……

  回到家里,院子里放着一个大铁桶,我一眼认出这是做火灶饼的火灶桶,炭在桶底燃烧着,在冬天里烘出一片温暖,外婆往桶底撒了些木屑后就在一旁的小桌上开始擀面,松香味缓缓溢出火灶桶。外婆把面团放在右手掌心,左手大拇指在面团上按出个石臼样,用勺子从碗里取出些霉干菜肉末儿放入面团。霉干菜是我们东阳的博士菜,据说吃了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当然这只是个祝愿,但外婆总是加上很多,馅儿包好了,用擀面杖擀成圆圆薄薄的饼,两面儿蘸上些水,打开灶桶盖,呼一下,贴在了桶壁上,“滋啦滋啦”,香味在空气里炸开。

  外婆系着围裙的身子靠近火灶桶,背部红红的手触碰一下火灶饼,确认饼子的成熟度,还不行!再等一会儿!等气味越发浓烈,外婆再次靠近,用火钳子伸到桶里,夹出金黄的火灶饼。香味在空气里翻涌,咸咸的,有肉的鲜香,还有霉干菜独特的味道,我的心也随之翻涌。一口咬下,白白的热气从缺口处腾出,露出里面黑黑的霉干菜、褐色的肉末儿,太好吃了!

  咦,甜的?霉干菜不是咸的吗?对上我疑惑的眼神,外婆笑笑,拍拍我的脑袋,说着蹩脚的东阳普通话:“知道你爱甜,我还放了糖呢!好吃吧?在城里可没这味儿。”

  火灶饼的热气还在升腾,饼里有着独特的甜,这甜味,捎带着外婆的家乡方言,融化了我的心。

  点评: 文章围绕接送上下学、做火灶饼等日常小事,刻画外婆慈爱、体贴的形象。外婆过马路时的谨慎、做饼时的用心,细节满满,真挚感人。同时,巧妙融入方言元素,增添了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使外婆的形象更立体鲜活。城乡生活差异的描写,既展现了外婆的孤独,也突出了亲情的珍贵。            (指导教师:王秋珍)

中国妇女报新芽 2火灶饼 2025-07-27 2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