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密扣鑫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收割中药材云木香。 李福香 刘彪/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转龙镇的群山间,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药农李贵才已背着竹篓穿梭在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他拨开松针,一株株肥硕的天麻破土而出,“这些‘翡翠麻1号’是农科院专家选育的新品种,皂苷含量比药典标准高1.7倍,每亩产值能达21万元。”他的话语里透着自豪,身后连片的光伏板下,黄芪与金银花正沐浴着阳光生长——这是云南“林药光药”复合种植模式的生动切片,也是全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三冠王”,云南正以“六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在种质创新、GAP基地建设、数字赋能等领域突破创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全产业链产值达1800.4亿元,18个品种种植面积超10万亩,三七、灯盏花等道地药材占据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从滇中高山到澜沧江畔,一幅“种好药、产好药、卖好药”的产业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种质革命:从“靠天收”到“育良种”的蝶变
在昭通市彝良县天麻良种繁育基地,技术人员正通过显微设备观察蜜环菌与天麻的共生情况。“过去天麻种植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滇乌麻2号’等审定品种,亩产从750公斤跃升至2245公斤。”基地负责人介绍,云南建立的滇中、滇西北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上万份种质材料,实现“十大云药”新品种全覆盖,仅2024年就安排1000万元支持彝良天麻种业基地建设。
这样的改变源自对“种源芯片”的深刻认知。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的专家团队正带领农户开展续断良种选育,成功培育出川续断皂苷Ⅵ含量达10%的“滇续1号”,是药典标准的5倍。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滇重楼专家工作站更实现了“彝道一号”品种规模化种植,通过分芽技术将生长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单亩产值突破26万元。
“我们不能再守着‘植物王国’的家底吃老本。”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已构建起“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三级育种体系,仅2024年就新增铁皮石斛、附子等GAP认证品种,累计通过认证基地达26个,面积超1.56万亩,云南成为全国新版GAP中药品种最多的省份。
模式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全链融合”的升级
在昆明鸿垚农业的光伏基地,光伏板下的黄芪随风摇曳,无人机正在进行病虫害监测。“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让土地综合收益提升3倍。”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农业+光伏+旅游”融合,基地不仅实现年加工产值超千万元,还开发出黄芪茶、黄芪酒等衍生产品,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增收。
这样的融合模式正在全省复制。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砂仁种植基地与北京同仁堂合作打造有机供应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砂仁种植1万多亩,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红河麟源砂仁基地更创新“土地入股+技术辅导+保底回收”机制,流转土地5000余亩,仅土地租金就使农户收益从每亩205元提升至500元。
加工端的突破同样亮眼。云南白药集团在太安乡建设的重楼GAP基地,通过标准化初加工流程,使重楼皂苷含量稳定在1.5%以上;普洱良品益康药业的茯苓共建基地达7273亩,通过“车间连田间”模式实现产地趁鲜加工,加工成本降低20%。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中药材加工产值达557亿元,同比增长13.98%,精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35%。
数字赋能:从“经验种植”到“智慧监管”的跨越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鸿瑞农业的加工车间,每一袋黄精茶都贴着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施肥记录和检测报告。”企业负责人展示着“云药追溯”平台,该平台已为全省167家药企、308家种植主体提供服务,累计赋码超9520万个,消费者扫码查询达1920万次。
这种“数字底座”的构建,源自云南对产业标准化的执着。在昆明菊花园中药材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已实现4000多个品种的实时报价,2024年交易额突破380亿元。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更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溯源,2024年带动三七流通产值达114.88亿元,出口至40余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云药”的深度应用,让云南中药材有了“国际身份证”。迪庆州搭建的产业数字服务平台,已吸引65家主体入驻,实现从青藏高原到东南亚市场的供需对接;丽江市建设的数字中药材平台,通过物联网监测10万亩基地,使秦艽、云木香等品种的有效成分含量提升30%以上。
价值跃升: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药农蜂志华正在采收当归,他的手机里存着与云南白药签订的收购订单。“过去靠天卖,现在企业保底收,每亩收入从3000元涨到8000元。”数据显示,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153.95万农民就业,人均创造产值3.5万元,16个州市均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这样的富民效应源自全链增值的设计。在昭通小草坝,“天麻+旅游”模式打造出“秘境宝藏”示范村,游客不仅能体验林下采挖,还能定制天麻药膳,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超5000元。大理州的“云岭农科小院”则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使续断、附子等品种亩产提升40%,寻甸县续断种植面积从千亩跃升至1.2万亩,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产业边缘地带。在怒江峡谷,曾经的建档立卡户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种植重楼,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在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南板蓝根种植基地带动2000余户农户脱贫,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药源地。这些实践证明,云南中药材产业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
/ 记者手记 /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云南中药材产业正以“十大云药”为核心,向世界一流现代产业迈进。从种质创新到数字升级,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这片“植物王国”正在书写着传统产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当李贵才们的竹篓里装满科技培育的良种,当区块链上的追溯数据联通全球市场,云南中药材产业早已超越了“种药卖原料”的初级阶段,成为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开放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范本。
这是云岭大地的产业突围,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云南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中药材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山林与世界的金色纽带,让每一片药叶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每一棵药根都凝聚着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