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这里的沙棘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闲下来的时候,74岁的桑旦总会让家里的孩子带着她去河滩上的沙棘林里转转,去看看那一株株沙棘,去看看那片隆子人曾挥洒汗水的土地。
山南市隆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隆子河从这里穿过。很难想象,半个世纪以前,隆子县每年里有8个月的时间是黄沙漫漫。每年雨季一过,河水逐渐干涸,裸露河床上的黄沙,随狂风飞扬,遮天蔽日犹如雨下。
“桌子上永远有擦不完的沙,喝水时要一手端着碗,一手用衣袖遮住,喝一半倒一半,碗底留下一层沙,真是苦不堪言。”桑旦说,人们曾经嘲笑满身尘土的隆子人是“聂巴阿贴组”,意思就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
转机发生在1964年,时任新巴乡乡长的朗宗了解到种树能有效治沙,毅然决然地带领包括桑旦在内的群众,在平均海拔3800米高寒高旱的河谷盐碱沙地上开启艰难的“抗沙战”。
朗宗先是带领群众在河滩上试种了60亩柳树、杨树、沙棘等5种树苗,最终沙棘顽强地在碱性土壤中扎根了,这让朗宗和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那时我们早上4点就起床种树,日日夜夜灌溉,汗水和着沙土沾得满头满脸,浑身都是黑漆漆的。”桑旦回忆说,“夏天水涨起来,把刚种的树冲走了,又得重新补种。”
没有沙棘苗,群众就翻山越岭去找;没有马车,就肩挑背扛。一年年过去,沙棘苗逐渐成为沙棘林,沿着隆子河谷向东、向西、向河对岸扩展开来,遍布隆子河谷。
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原来的盐碱地河滩上,已经筑起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
生态好了,生活也美了。林间草木逐渐茂盛,牛羊有了饲草;降水量升高,空气得到了净化;土地盐碱度下降,黑青稞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风吹沙尘”已变为了“风吹麦浪”,百姓的粮仓里面堆满了黑青稞,还发展起黑白花奶牛、黑藏鸡、黑藏猪等养殖产业。
如今,从空中俯瞰,绵延40余公里,总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的沙棘林,宛如两条绿色的哈达,铺展在隆子县隆子河两岸,守护着这里的碧水蓝天、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