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社区居民就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福康社区不断尝试、深入探索,最终以产业赋能破局:吸引企业入驻社区,打造“企业下单+集中培训+居家代工”的灵活就业模式,为社区居民铺就了一条“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17.18%的女性居民在家待业,找不到稳定工作,这可咋办?”
“社区资金有限、资源有限,如何给大伙儿提供就业帮扶?”
2023年,社区工作人员抛出的两个问题,让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福康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雪梅紧锁眉头。
为破解社区居民就业“最后一公里”难题,陈雪梅和同事们不断尝试、深入探索,最终以产业赋能破局:吸引企业入驻社区,打造“企业下单+集中培训+居家代工”的灵活就业模式,为社区居民铺就了一条“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路。
家门口的“幸福岗”
培训学校、面塑工作室、睫毛加工厂……走进福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仿佛走入一个微型企业园区。一间间敞开的工作室内人来人往、活力涌动,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位于二楼的伊之润睫毛加工厂(以下简称“伊之润”),吸引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目光。明亮的工作间内,12名女工手指翻飞——选料、裁毛、注胶、粘贴……一沓沓假睫毛半成品在女工们的巧手中快速“诞生”。“工作室主要负责假睫毛的前端制作,后续这些半成品将被送到车间,进行卷管、定型、装盒等工序。”伊之润负责人吴秀丰向记者介绍。
社区办公楼内为何会有企业入驻?一切要从2023年讲起。当年,为改善福康社区女性待业人员较多等问题,社区党支部决定转变服务模式,为居民架起就业增收桥。
如何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破解就业难题?“我们与伊通县委组织部、人社局等单位深度沟通,最终决定盘活社区200多平方米的空余空间,以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同时,让入驻企业成为‘社区合伙人’,带动居民就业。”陈雪梅告诉记者。
伊之润是最早入驻福康社区的企业之一。考虑到假睫毛制作不需要“坐班”,社区与企业合作构建“双轨并行”的就业体系。“由社区提供集中生产区,由厂方提供技术指导,组织熟练工人开展集中生产,此外,还开放居家代工岗位,居民可根据个人情况‘弹性接单+按件计酬’,自由选择工作时段。”陈雪梅说。
顾家赚钱两不误
组织技能培训,向企业推荐女工……多年来,福康社区一直用实际行动点亮女性居民的就业希望。
伊之润刚入驻社区,就开展了3至5天的假睫毛制作技能培训,吸引20余名女性报名参与。“完成一本假睫毛半成品,员工能收入25元。熟练工一天能做八九本(假睫毛)。”吴秀丰说。
灵活的就业模式与稳定的收入,让众多女性摆脱了“想工作却走不开”的困境,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提起自己的工作,39岁的巫萍一脸满足。此前,因为要照顾孩子,巫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下午四点就能下班接孩子,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家,每月还能赚到五六千元。”和过去奔波的日子相比,巫萍感慨道,“如今的生活太幸福了。”巫萍告诉记者,社区对就业的探索不仅让她有了收入,还提振了她的心气。“自己赚钱心里就是踏实,手头宽裕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早知道有这样的工作就好了!”“宝妈”齐航跟记者感叹。因为孩子年幼体弱,齐航需要频繁请假,工作总是干不长久。到伊之润工作后,她不仅不用再为请假发愁,能安心照顾孩子,月收入还增加到了4000余元。前两年,齐航的家人突发脑血栓需要长期照顾,工作的灵活性让她家庭、工作“两手抓”。她说:“社区为女性就业‘搭桥’,真是帮我家解决了大难题!”
据悉,自2023年入驻社区至今,伊之润已累计带动100余人次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为女性。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一个个重拾信心、满怀干劲的女性,更是福康社区帮扶就业结出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