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当前大学生婚恋观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影响。为此,需夯实高校婚恋观教育主阵地,完善内容供给、配齐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家长能力与认知,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文明健康婚育氛围,规范网络引导、构建婚恋友好型社会,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
■ 胡桂香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为进一步了解年轻人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与态度,笔者于2024年10月—12在湖南省高校开展了针对此方面的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510份,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婚姻与生育状况的群体进行了三次座谈。当前大学生在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情感处理、责任认知等方面也反映出一些需要关注和引导的问题,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需要全面加强。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与教育需求
婚恋观包括爱情观、择偶观、性观念、家庭观以及生育观等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婚恋观呈现以下特点。
婚恋意愿偏低,婚恋观念趋于多元化。《2023—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大学生对婚姻和生育的预期与传统观念相比有显著变化,呈现出延迟、谨慎甚至不婚不育的倾向。据教育部及部分高校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婚恋不是现阶段优先事项”,他们更关注学业、就业及个人发展。
婚恋心理不成熟与婚恋责任感缺失。当前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缺失,在婚恋行为上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未能有效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包括给予爱、接受爱、发展爱、拒绝爱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在面对感情和恋爱挫折时,可能因缺乏有效应对策略而引发情绪困扰甚至行为失当。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形成原因
婚恋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多方面共同影响。
婚恋观教育在学校场域供需失衡。目前高校对婚恋观培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供需失衡。
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尽管国内有一些高校先后开设与恋爱相关的选修课,但多以“恋爱”为主题,在婚恋观培育的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无法支撑整个大学生的婚恋观培育体系。
二是教师队伍不足。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因素中,父母与亲戚占比28.4%、朋友和同学占比27.5%、网络自媒体占比27.3%,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仅占比8.4%,远低于其他群体。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培育的主要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缺乏教学的专业人才,高校除了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建设,在优质的婚恋观培育师资储备和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是专业教材缺乏。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系统研究大学生婚恋观、家庭观的著作匮乏,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子领域,缺乏系统性、体系化成果。
四是家庭婚恋观教育缺位。家庭是大学生形成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基础。然而,多数家庭在婚恋观培育方面存在空白。调查表明,能正常对孩子开展婚恋观教育的家长只占调查总数的1/5。一方面,家长对婚恋观教育缺乏正确认知。常将孩子的学业置于第一位,对相关话题避而不谈,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了。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婚恋观知识储备不足。许多家长羞于和孩子沟通谈论恋爱、婚姻与家庭话题。这就导致一旦大学生在校期间真的遇到婚恋方面的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来自家庭的指导。
五是社会环境关于婚恋观的负面影响增多。对湖南省高校的调查发现,78.34%的大学生对爱情和婚姻方面的看法和态度较容易受到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及自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影响,这给婚恋观培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宣传内容的把控不够到位。部分网络信息可能过度渲染理想化的婚恋关系或传播焦虑性内容,与现实生活形成反差,影响大学生的婚恋预期和信心。同时,就业、住房、育儿成本等现实压力,也在客观上影响部分年轻人对婚恋生活的规划和信心。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
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和家庭观,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婚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多主体、多维度、多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完善相关对策。
夯实高校婚恋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整体规划,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与国家人口、立德树人、家庭幸福等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健康婚恋观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二是完善内容供给。高校应加强婚恋教育的内容建设,将婚恋心理、性知识、情感管理、家庭责任等内容纳入高校通识课程。三是配齐教师队伍。需整合其他专业师资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多角度研究;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开展婚恋观课程教学,提升学校婚恋观教育效能。四是加强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有关教材与著作,涵盖情感认知、亲密关系处理、婚姻家庭责任、性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与婚恋家庭观相关的培训。
提升家长的能力与认知,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家长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想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父母必须先树立正确的理念,从“羞于谈”变为“敢于谈”最好是“善于谈”。家庭应承担婚恋观教育第一课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效果无可替代。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关爱、理解和尊重为基础,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恋爱观。
营造文明健康婚育氛围。一是树立主流婚恋观。突出与大学生个体密切相关的主流婚恋观内容,寻求共同认知,使新时代大学生通过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而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规范网络媒体在婚恋观方面的引导。鼓励创作传播积极健康的婚恋家庭主题内容,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作用、普及婚恋法律知识以及道德规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网络环境。三是全方位构建婚恋友好型社会。推进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通过树立典范,优秀婚俗文艺作品展演等方式弘扬传统婚恋美德,推广喜事新办。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针对婚嫁陋俗、天价彩礼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抵制婚嫁铺张浪费、随礼攀比、低俗婚闹。同时,需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消除年轻人对生育的焦虑和恐惧。
(作者为长沙师范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孩政策下农村生育配套支持政策研究”,湖南省妇联智库重点项目“新型婚育文化——湖南婚育文化调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