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前置服务 20%过程管理 20%群众监督 10%执法兜底

激活“夜市经济” 烟火气里见文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志愿者查看食品保质情况。

    ▲ 龙陵华富夜市,“10元自选糖水”摊位上的各类新鲜水果吸引顾客前来选购。段彬艳/摄

  龙陵县融媒体中心 李长明/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华灯初上,龙陵华富兴农夜市(以下简称华富夜市)渐次亮起暖黄灯火。摊主杨大姐刚把烧烤架支好,身着粉色马甲的巾帼志愿者便上前提醒:“杨老板,摊位再往后挪半米,留出通道方便客人进出。”“张姐,这边地面有油污,我帮你拿拖把擦擦。”“多亏你们,现在市场有序又干净!”这样的对话,正是龙陵“5221”夜市治理模式的生动注脚。

  2025年4月,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山镇龙华社区为激活“夜市经济”,整合辖区资源先后建成两个华富夜市。在社区主导下,华富家政妇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性全程参与夜市管理,按照“适度入市、有序经营、变堵为疏、规范管理”的原则,将50%前置服务、20%过程管理、20%群众监督、10%执法兜底(即“5221”夜市治理模式)的柔性治理理念,融入夜市的烟火日常,既守住了城市文明的底线,又留住了市井生活的温度,186户商户在此安心经营,200多个就业岗位撑起百姓的“钱袋子”。

  前置服务重塑夜市秩序

  下午五点,距离夜市开市还有两个小时,前置服务指导团队已穿梭在摊位间。龙陵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万治演正给新来的烧烤摊主演示油污收集装置:“这个漏斗要对准烤炉,废油直接流进密封桶,免得滴到地上难清理。”这样的前置指导,占据了治理工作的半壁江山。

  为了让流动摊贩“安家”,龙华社区像规划商业综合体般设计夜市的摊位布局,连水电接口都预留到每个摊位旁。

  摊主寸美芝曾在路边“打游击”,如今每月交80元摊位费就能安稳经营:“以前怕城管追,现在有了固定位置,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三色管理”更让秩序感悄然生长。红色禁摆区的智能监控实时抓拍违规行为,黄色限摆区的摊主们自觉在晚十点前收摊,绿色开放区的186个摊位整齐排列。“刚开始觉得约束多,后来发现路不堵了、客更多了,大家都主动守规矩。”卖炸洋芋的刘大姐说。

  多元共治握指成拳

  “王老板,您的健康证明天到期,记得换新证。”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杨珏婷在巡查本上认真记录。

  这支由28名妇女组成的队伍,承担着日常巡查、矛盾调解的重任,她们的工作构成了20%的过程管理。夜市管理办公室墙上的商户档案一目了然,哪家卫生达标、哪家曾被投诉,全都记录在案。

  群众监督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夜市入口的意见箱每天能收到五六条建议,线上投诉更是随叫随到。上月有顾客反映某摊位缺斤短两,华富家政妇联当天就协调龙山镇市场监管所校准秤具,还组织商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现在买东西心里踏实,摊主们知道,咱老百姓的眼睛都盯着呢。”常客李大爷笑着说。

  每月一次的妇女议事会上,商户、居民、管理者围坐一圈畅所欲言。“能不能加几个充电插座?”“周末营业时间能不能延长半小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形成的管理公约没人不遵守。

  红色社工队伍则承担了保洁工作,每晚收摊后,他们会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确保“天亮不见夜市痕”。

  联合监管有力度添温度

  “3号摊位上方烟雾浓度超标,请立即核查。”智慧监管平台的警报响起,执法人员三分钟就赶到现场,原来是摊主的排烟管松动了。这个“1+2+N”监管体系,由综合执法队统筹,龙山镇市场监管所和派出所专员常驻,配合志愿者巡查,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在一次联合执法中,执法人员发现某摊主使用过期食材,他们没有简单罚款了事,而是先组织全体商户观看警示教育片,再依法作出处罚。

  “多数时候是提醒教育,真要违法了,谁来说情都没用。”执法队的罗云书说。这种“说理式执法”,既维护了权威,又留足了温度。

  跨部门协同更破解了治理难题。针对夜市消防隐患,消防、城管、妇联联合制定整改方案,一周内就为所有摊位配备了灭火器。“以前各管一段,现在拧成一股绳,再复杂的问题都能解决。”龙华社区邱支书感慨道。

  如今的华富夜市,烟火气里透着文明范儿。从“5221”夜市治理模式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整洁有序的摊位,更是一种治理智慧——用柔情化解矛盾,用服务代替管控,让商户舒心、顾客安心、居民放心。这或许正是城市治理最该有的温度:既守护着人间烟火,也滋养着文明生长。

中国妇女报民生关注 4激活“夜市经济” 烟火气里见文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7-31 2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