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钟玲
在2025年窦靖童“状况外”巡回演唱会开启前,由她主演的《她的生存之道》在腾讯视频开播。在这部融合拳击、美食两大元素的女性励志剧中,窦靖童饰演“天崩开局”的女主角“刘盐”,被母亲抛弃、被同事霸凌、被老板刻意毁掉职业生涯……无论生活多难,她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迎击命运。虽然是首次担任电视剧女主角,但窦靖童仿佛自带喜感,无论是看似严肃的工作场景,还是温馨的生活片段,都让她演成了喜剧,幽默、可爱、倔强……接地气的表演改变了整部剧的画风,“刘盐”的坚韧不拔、向阳而生也感染了戏外的观众。而再次被人们记住的,还有她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松弛感”。
7月,北京。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当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窦靖童时,她已连续工作了近七个小时——从清晨的第一场专访开始一直到下午四点。密集的采访行程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倦意,依旧是一头标志性的利落短发,眼神清亮如初,透着一种难得的澄澈。关于人们对她舞台和荧幕上状态的那些评价,窦靖童却脱口而出:“什么是‘松弛感’?我其实不太懂这种说法。”
不到一个小时的访谈时间,无论是她回答问题时坦率的目光相接,思索时不经意轻蹙的眉峰,还是采访结束后配合记者的镜头那抹毫无距离感的微笑,她的神态都是亲和、真诚、随性的。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那份浑然天成的率真与洒脱,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最心驰神往的生命姿态。
疆界
28岁,曾经被公众标榜“特立独行”的音乐人窦靖童再次跨界,第一次主演长剧。作为非职业演员,尽管从未经历过与这个角色相似的处境,她却演绎出了“刘盐”被复杂人性与矛盾本能撕扯着在困境中踉跄前行的人生。
是如何遇见,这个被命运放逐的灵魂?
原本正襟危坐的窦靖童,在谈话开始后表情便丰富起来,“我曾经与导演李孟桥合作过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有一天她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尝试电视剧,觉得这个角色很适合我。我看完剧本后,觉得故事和角色都很有意思,加上导演对我的信任,就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还有三个月,距离《她的生存之道》杀青就满两年了。对于拍摄这部剧时的前因与过往,那些细节她依旧记得清晰。因为角色的吸引,此前只出演过两部电影的窦靖童,游走于剧中现实主义与荒诞美学的边界之间,体验了一个“新身份”,完成了“刘盐”从职业拳击手到专业厨师的蜕变。
吸引窦靖童的,是这个角色自身的复杂性。“‘刘盐’对待身边的人从不固守单一判断,即使面对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也会给对方展现不同面向的机会,这种从不非黑即白的态度我很欣赏。”
淡淡地回答问题时,窦靖童的唇角总是挂着若有似无的笑意,那份从容背后,却是为这个角色倾注的心血。为了这个角色,她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用“练三休一”的训练模式进行技术和体能训练,并且深入职业拳击手的训练日常,细致观察他们的备战状态,了解他们的饮食调控与脱水技巧。而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厨艺上,她也从最基础的刀工练起,跟随专业美食指导反复锤炼颠勺等基本功,去寻找角色的真实质感。
以沉浸式的体验来靠近“刘盐”,窦靖童在拳击馆的汗水中感受职业拳手的坚韧,在后厨的烟火气里体味厨师的专注,试图解开这个角色的生命密码。“我想,在最原始而强烈的情感层面,人性的共鸣是相通的。无论是焦虑、嫉妒,还是贪嗔痴怨,这些基本情绪都是人类共有的体验。以此为出发点,我希望在普遍人性与特殊职业身份之间,触摸那个真实而鲜活的人性内核。”
风暴中倔强生长的“刘盐”,也感染着窦靖童,她为那个在赛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心动,更为灶台前专注雕琢食材的侧影着迷,她喜欢“刘盐”追逐梦想时的执着,以及她面对热爱永葆初心又不断探索的人生态度。
探索
戏内的“刘盐”不停地在突破自我,从歌手、音乐人到演员,18岁便出道进入娱乐圈的窦靖童,亦在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可能性。
2018年,窦靖童首次出演了陈建斌导演的电影《第十一回》里的配角金多多。次年,她主演了李孟桥执导的剧情片《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而这次和李孟桥二次合作首拍长剧,则让她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表演维度和创作节奏。
“以前拍电影,单日五六场戏的通告量已是极限,而拍电视剧却是日均十几场戏的创作强度。在分秒必争的拍摄进度前,往往没有慢慢酝酿情绪的奢侈空间。”初入剧组时,窦靖童经历了一段从电影到电视剧的创作调适期,面对不同的制作规模与拍摄节奏,她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
盛夏到深秋,《她的生存之道》拍摄历时四个月,剧组辗转北京、珠海、澳门等多地取景,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实景拍摄和棚拍的不同体验,让整个过程充满新鲜感的同时,窦靖童对剧中角色的理解也在递增。
“这个角色的心理构建有着深刻的创伤性基础,作为一个自幼被母亲遗弃的女孩,她内心始终存在着自我怀疑的倾向——‘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了?’但随着剧情发展,她逐渐意识到,这段扭曲的母女关系并非单方面责任,自己也通过长期纵容助长了这种模式。这是一个通过反复碰壁、不断自省而完成的认知转变。”
这段奇特的经历,被窦靖童称作是“刘盐”对母亲“江芳”的祛魅过程,“她必须完成从‘理想化母亲’到‘真实人性’的认知跃迁——不再将母亲简化为记忆里那个发光的符号,而是理解母亲是一个完整的人,她有着自己的困境、局限和不得已。”
对“江芳”的理解,与“刘盐”的共情,在一场关于期待的幻灭与重建里,窦靖童经历了一段“汹涌”的女性成长。但她觉得“刘盐”所承受的原生家庭创伤,虽然构成了角色痛苦的根源,却并非简单的女性困境这一个标签就能概括,“作为拳手遭遇职场霸凌和不公,成为厨师后的高压职场环境,以及如何在男性主导的领域里证明自己的价值,才是‘刘盐’的困境。”
于是,拳台搏击的汗水与厨房烟火气的奇妙交织,构成了独具匠心的叙事隐喻,而“刘盐”某种程度上也与窦靖童自身在演艺圈的生存与成长不谋而合——她一直在既定标签之外,寻找更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
剧中的“刘盐”从最初的不修边幅,到后期开始注重外表,窦靖童在“刘盐”的转变中也重塑了自己的荧屏形象——她一改往日标志性的中性风格,以一头长发偶尔身着飘逸长裙的造型亮相。让观众觉得惊喜的“突破”,在窦靖童眼中却很平常,她说每个形象的细节都是角色内心成长的外化呈现,只是为诠释“刘盐”从自我否定到逐步建立自信的心理过程。
对窦靖童更有诱惑力的是剧中的喜剧元素,有些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有些源于现场的种种偶然事件,“我特别喜欢剧本中独特的幽默表达,即便是在‘刘盐’最困顿的处境中,导演也依然运用喜剧元素来解构沉重,有时候,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反而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用铁拳守护尊严、以美食治愈创伤,在“刘盐”的生存土壤里,窦靖童对人物形象深入的理解、探索、解构,最终以纯粹的表演直觉,让角色的生命力自然流淌,她捕捉到了人物每一个令人震颤的瞬间——当“刘盐”在赛场上打倒“猛兽”时,眼中燃烧着野性与狠劲;当她终于找到“江芳”时,颤抖的指尖泄露着脆弱,转身绷紧的脊背却写满坚强……那些肢体语言与微表情控制,俨然一个真实的灵魂在荧屏上“重生”。
真实
“妈妈,我长大了。不再渴求被人围绕,不再需要太多微笑,不再害怕信任坏掉……”
《她的生存之道》开播前,剧方发布了主题曲《你也在这里》,那是一首由窦靖童作词、作曲的歌曲,与剧情十分契合。“这首歌收录在我的专辑《春游》中,叫《烟花》,我前后创作了十个不同版本,导演在偶然听到第一版时就非常喜欢,问我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用这首歌吗?我欣然应允。这次,导演在保留原曲精髓的基础上,对歌词做了些许调整,让它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首饱含生命力的音乐,呼应了剧中“刘盐”的成长轨迹,也仿佛隐喻着窦靖童的成长宣言。在“刘盐”的外壳下,窦靖童为身在“半途迷茫”的她,留下的是既有成长痕迹又带着原始粗粝感的形象。现实世界里的窦靖童则更有真实感——谈起音乐、表演、成长与自我表达,面前的她,时而因某个问题绽放孩子气的笑容,时而在谈话间隙流露出“I”人的一丝拘谨,亦会在想起拍戏的某个有意义的场景时,羞涩地补充一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此刻,她既不是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歌手,也不是银幕里经过雕琢的角色,而是一个创作者最本真的模样。
生命里与之相伴更久的是音乐,但被问及更喜欢音乐人、演员哪个角色时,窦靖童的回答却是很难比较更偏爱哪一种。对她来说,创作音乐时是一种极度私密的自我剖白,录音棚里往往只有制作人和寥寥几位合作伙伴,她可以将最原始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注入旋律之中,而在剧组时,三四百人的团队各司其职为了同一个作品努力,那种集体创作的仪式感,让每个镜头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虽然同样需要情感投入,但有了角色的“面具”,反而让这种情感释放多了一层保护,会让她更轻松一些。
生活中的窦靖童,是个很简单的人,闲暇时光喜欢宅在家里享受独处的宁静,看部电影,读本闲书,逗逗猫咪,或是陪奶奶聊聊天,这些平凡的小事就让她很满足。她想了想继续说:“不过拍完这部剧后,我倒是收获了一个新爱好——拳击,有空,我也会去练练拳。”
谈起音乐、表演时滔滔不绝,对于人们贴给她的“松弛感”标签,窦靖童反而流露出困惑的神情。关于未来,她表示还会继续音乐创作,但也希望有机会继续表演。“这两年忙于各种工作事务,很久没能静下心来专注做音乐了。”
她的那些回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大众眼中的窦靖童:从未刻意追求某种人设,只是自然地做自己。于她而言,音乐是表达而非表演,表演是认真地投入而非一时兴起地“玩儿票”,穿搭风格追求舒适而非刻意标榜与众不同。
而这次与“刘盐”的交集,窦靖童也看到被自己忽视的可能性,她发现这场“征途”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完成,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扩容,曾经,那些应该与不应该、适合与不适合的自我设限,在这次尝试中被一一打破——原来生命的边界,远比想象中辽阔,那些她以为不属于自己的特质,一直都在那里等着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