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每当进入夏季汛期,长江、黄河沿岸的防汛行动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种全民参与的防汛模式,与其他国家默默无闻的防洪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种差异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塑造了雨热同期的农业优势,但同时也埋下了洪水的隐患。
夏季风携带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频繁交汇,在长江流域形成持续的梅雨,而台风登陆更是会带来极端降水。
除了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复杂的地形进一步加剧了水患风险。青藏高原的“水塔效应”让长江、黄河等大河拥有巨大的水能,却也使得中下游平原地区成了洪水走廊。
以长江为例,其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而中下游平原海拔普遍低于50米,一旦堤防溃决,洪水可能在数小时内淹没大片区域。
反观欧洲,莱茵河、多瑙河等河流,主要流经地势平缓的平原,且降水分布均匀,洪峰流量仅为长江的1/10。
从历史来看,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华民族发展史始终与水患相抗争。4000多年前,大禹通过疏导河道成功治理洪水,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治水理念。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明朝的“束水攻沙”技术,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利用。这种传承千年的治水智慧,到了现代则转化为“蓄泄兼筹”的防汛策略,即通过水库群拦洪削峰,配合堤防、分洪区等工程体系,将洪水灾害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防汛意识,让初到我国的外国人直呼“不敢相信”。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防洪理念更多源自工业化进程。荷兰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打造了“三角洲工程”,通过巨型水闸和智能预警系统实现“与水共存”。
面对洪水,美国建立了洪水保险制度,将洪水风险纳入市场机制管理。
同学们可能会问,保险就能阻挡洪水肆虐吗?当然不能,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指望联邦政府抗洪是不现实的,而各州各自为战,不仅缺乏协作,而且效率低下,面对洪水只能躺平,淹完之后等待保险公司赔付。美国平均每年因洪灾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构建了世界最庞大的水文监测网络,仅长江流域就有上万个监测站点,配合气象卫星和无人机,实现了洪水演进的实时模拟。
我国的社会动员机制,更是欧美国家难以企及的,比如“河长制”将防汛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基层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人员转移全覆盖。今年国家投入真金白银升级防洪体系,从数字演练到村民自发护堤,防汛早已刻进民族基因。
而在欧洲,社区自治传统使防洪更多地依赖居民自发行动。在2024年西班牙东部洪灾中,就因为缺乏提前疏散组织,导致数百人在车内遇难。
总之,防汛在全球各地都有,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应对方式方法不同。我国因自然条件与治理传统,形成了高效集中的防汛体系,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