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地尔子(中)和妻子吉色车作(右)与火普村第一书记王斌在家门口合影。(火普村供图)
走亲戚档案
2018年2月11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 吉地尔子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到现在我们都记得,您当年站在院子里远望大山时的背影。年轻时,这山又高又陡,也曾令我们感到绝望,觉得日子没盼头。这些年,感党恩、跟党走,我们脱贫了,又有了新房子,还买了新车子,我们一大家子每个人都有事做、有钱挣。我们的日子安稳又和美,天天都有盼头、有劲头!
——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周韵曦
许真学
“原来风大,吹起满天沙子。现在就算风再大,眼前也是清亮的。”吉地尔子和妻子吉色车作总会这样感慨。他们的家坐落在村庄高处,站在院子里,能俯瞰火普村的村貌。
火普村,彝语意为“山峰之巅”,平均海拔2700米。碧空如洗,村道依山蜿蜒,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山边村委会院坝里,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站在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家的院子里,远眺火普村全貌,遥望重重大凉山,为这里擘画脱贫攻坚与长远发展之策。
彼时,火普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的家,听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新村建设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7年来,总书记的话始终激励着乡亲们勠力同心,以勤劳脱贫致富,革除陈规陋习,重视教育发展,共促乡村振兴。
如今,村庄不仅面貌焕然一新,更孕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如山间不息的劲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推动火普村日新月异、万象更新、生机勃发。
难忘的日子
每日清晨打扫房前屋后,是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的第一件事。
两年前,他们再次乔迁,新房紧邻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老房,不仅多出了2个小套房,半包围的格局也更能抵御寒风。
吉色车作日日将家里清扫得纤尘不染,特别是仔细擦拭悬挂在墙上的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家中的场景,总会在脑海里一幕幕重现。
“太难忘啦!”吉色车作常捧着照片讲述:2018年2月11日,她与丈夫吉地尔子、小儿子吉地尔合守在门口,远远望见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地走来。“总书记仔细察看家中每个角落,关切询问房屋是否结实,还温和地与小儿子交谈。”
同样难忘的记忆,也深深镌刻在吉地尔子心中。他尤为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厨房察看的细节。
“看到桌上的土豆时,总书记马上询问是不是‘青薯9号’。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欣慰地点点头。”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启动。火普村引进了产量高、抗病虫害的“青薯9号”马铃薯,为村民们增收奠定基础。这些发展细节,总书记竟都记挂于心,让吉地尔子感慨,“总书记始终把我们老百姓放在心上啊!”
那一日,也是火普村村民们最难忘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关怀与悉心指导,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铭记在心:“总书记看到村里建起大棚、种上蔬菜,不仅给予肯定,还鼓励我们继续探索适配的特色农产品。”
2021年,火普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离不开总书记‘要把百姓的事情做好’的叮嘱。”吉色次哈说,“我们得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建设。”
那天临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亲切握手,注意到队伍后方跑来的孩子,还转身弯下腰握住孩子的小手。提起这暖心一幕,大家都觉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得就像自家的“吉莫吉西”(亲戚)。
日新月异的日子
院子里,洗手池旁整齐地挂着三把拖布。每天,吉色车作都会轮流用它们打扫房间。
“一把拖房间里,一把拖院子,一把拖卫生间。”吉色车作特地解释道,“不能混用,这样才更加卫生。”
“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凉山之行留下的温暖嘱托,火普村民一直谨记并遵循。
吉色车作一家的卫生习惯,也得益于村里“三支队伍”的悉心指导。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妇联支持四川在凉山州实施“树新风促振兴”三年行动,组建了文明新风服务队、科学家教服务队、健康卫生服务队“三支队伍”,带动凉山千家万户生活日新月异。2025年,“巾帼齐携手 彝家万户康”项目接续启动,发挥“三支队伍”作用,提升彝族地区群众生活品质,助力社会发展。
因卫生环境优良,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一家获评“洁美家庭”,吉色车作也加入了“三支队伍”。
这一日,吉色车作前往村里一户刚举办婚礼的家庭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婚前我们就来过,提醒新人遵守村规,抵制高价彩礼,大家都很配合。”吉色车作介绍,“这次回访,不仅要关心小两口的婚后生活,还要再讲讲文明家庭的理念,巩固移风易俗的成果。”
在火普村,移风易俗已赢得村民广泛认可。
万象更新的日子
“我一会儿还要去你们家呢!”在入户路上,吉色车作看见从村诊所出来的村医阿子次果,立刻同她打招呼。
“好嘞,阿爸在家,一早起来就打扫了屋子,喂了猪。”阿子次果脆声答应,背着小箱子做产妇随访去了。
望着阿子次果远去的背影,吉色车作说,这家五兄妹,已经出了四名大学生,而小妹也是“尖子生”。吉色车作啧啧称赞,“大家爱去她家,听她阿爸说怎么把娃娃送进大学堂!”
“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书记的话,村民深植于心,化作全村共同自觉。
如今,火普村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持续保持100%,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断飞入彝家小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的房间,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外孙女的各类奖状已贴满了一面墙。吉地尔子两口子逢人就说:“你看,小娃娃争气,日子也跟着‘瓦吉瓦’(好)!”
没上过学的吉色车作,总爱拉着外孙女的手,用带着彝语腔调的普通话念叨:“记住党的恩情,像索玛花一样朝着太阳长!”
生机勃勃的日子
“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始终是火普村前进的“路线图”。
“挖一个坑,放一袋营养袋,种下一棵树,盖上一块布,种上一亩地,亩产上一万,致富一家人……”专家改编的《蓝莓技术方案》在村里家喻户晓,村民们跟着每月到地头指导的专家,热情满满地学技术。
2019年,火普村党支部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处党支部深度携手,发展中晚熟蓝莓产业,并在昭觉县党委、政府统筹下,规划建设起了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
如今,从西昌市到昭觉县的国道,拐向火普村的山路两旁,是1100亩生机勃勃的蓝莓树苗。
这些年,吉地尔子和吉色车作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添置了一辆崭新的三轮车。他们把新旧两辆三轮车并排停在院子里,常常告诉来访者:“看到停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买了车子,路也修好了,就可以把你们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
在向上向善的新风吹拂下,火普村村民更加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勤劳实干,大家心里都揣着一幅好日子的图景:一辆辆满载蓝莓的三轮车穿梭在村道上,载着丰收的甜香,驶向更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