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韩光莹家庭

在乡村振兴中书写“只此青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姚建 谢威

    韩光莹全家合影。受访者供图

  走亲戚档案

  2019年9月16日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 韩光莹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俺们村大变样了!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村里环境美,文化活动也多,大伙儿日子越过越舒坦,俺们打心眼儿里感谢您!

  ——韩光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姚建 谢威

  田铺大塆,是苍翠欲滴的绿,更是热血沸腾的红。

  2019年9月16日,阳光洒满村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在“老家寒舍”民宿店,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砥砺奋进,落地生根——

  这片铭刻着革命足迹的红色沃土,在新时代春风中焕发新生。

  亲切关怀浸润心田

  时隔6年,韩光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

  大约下午4点,村里忽然沸腾,好多村民和游客会聚在村头欢呼:“总书记好!”

  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的村道缓步前行。“看到总书记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我赶紧迎上去问好。总书记和我握了手,又走到我母亲和妻子跟前,也分别和她们握了手。”韩光莹说。

  韩光莹的母亲夏世梅,被总书记亲切询问年龄、身体和家里生活情况。老人紧握着总书记的手,难掩喜悦,声音略带颤抖:“俺都80多了,身体还算硬朗。托党的福,现在家里啥都好!”

  习近平总书记踏入“老家寒舍”,仔细地察看起店内的服务设施。

  在一楼东侧的楼梯口,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观看墙上挂着的一组二楼客房照片。

  韩光莹介绍,二楼阁楼有一间茶室、两间客房,客房斜屋顶各装一个天窗,晚上能看星星月亮,很受年轻人喜欢,总书记点头肯定。

  “随后,总书记又走进厨房,还掀开灶台上的锅盖,看到锅里正煮着热气腾腾的板栗。最后,总书记来到堂屋,看到墙上挂有两个相框,里面展示的是‘我的红色家史’,一边听我讲解,一边认真看了起来。”

  韩光莹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我爷爷韩家苏1928年参加红军,后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安排回乡休养,直至去世。三爷爷韩家文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1934年在四川英勇牺牲,时年19岁。父亲韩文宏和我都是党员,儿子韩建东刚刚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将来想当飞行员。”

  习近平总书记听后,语重心长地嘱托:“红色基因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你们做得很好。”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与韩光莹一家在民宿堂屋围坐在一起,屋内氛围轻松又热烈。

  习近平总书记笑着夸奖道:“你们家小院搞得不错,很有特色。”接着询问韩光莹:“你以前在哪儿,都干啥?”

  韩光莹答道:“前些年日子紧,去韩国造船厂打工了四年。2014年,我看到家乡大塆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特别激动,便回国翻新改造自家老宅,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在我的带动下,村里陆续开办了11家民宿,乡亲们一起致富。我们还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大家推举我当合作社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随后问道:“民宿入住率怎么样?未来还有什么打算?”

  韩光莹答道:“旺季入住率超70%,未来想多发展几家民宿,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接待能力,让大家多增收!”

  “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他说:‘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韩光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字。

  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

  韩光莹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曲折。

  1971年1月出生的他,自1993年起先后在省内两家电解铝企业工作,凭借勤奋努力成为业务骨干。2012年,因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停产,他便赴韩国务工。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韩光莹始终牵挂着家乡。2016年,韩光莹得知老家田铺大塆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他敏锐捕捉到发展契机,决定回国开店。

  回到家乡,他翻新改造了自家老宅,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老家寒舍”。

  开办民宿之初困难重重,周围质疑声不断:偏僻山沟的民宿会有游客吗?是跟风建现代化楼房,还是保留乡村风貌?

  但韩光莹坚信,家乡的独特魅力在于古朴宁静的韵味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帮助下,他投入20多万元改造房屋。“我们注重保护村子原貌,努力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让游客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又能住得舒适。”

  白墙黛瓦、飞檐斗拱的建筑外观,充满古朴韵味;老式木床、雕花木窗、青砖铺地等内部构造,让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

  小院东边的半间老屋,被韩光莹和妻子袁业叶精心改造成“老家旺铺”,货品柜里摆满了色泽翠绿的信阳毛尖、金黄酥脆的麻糖、晶莹剔透的蜂巢蜜……“这两三平方米大的小铺,既是民宿服务台,也是特产店。”袁业叶笑着说

  随着田铺大塆知名度的提高,游客越来越多。韩光莹瞅准时机,对民宿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客房换上了柔软床铺,增添了精致摆件;庭院设茶台桌椅,增加了休闲空间。

  如今,民宿与小铺收入远超韩光莹当年出国务工所得,也超出返乡创业预期,用袁业叶的话说:“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韩光莹的带动下,20多户村民通过开办民宿走上致富路,田铺大塆民宿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我是一名党员,有责任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坚定地说。

  在红色沃土续写绿色篇章

  漫步在村里,蜿蜒向前的石板路串联起“‘80后’童年体验店”的怀旧情怀、“不期而遇”小店的文创魅力、“匠心工坊”的非遗传承。

  休闲广场上,孩子们嬉笑玩耍,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一幅祥和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尽收眼底。

  田铺大塆的振兴,不仅在于民宿产业的繁荣,更在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在规划建设中,这里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

  “美丽乡村”苏州设计(公益)专家团队深入村落,细致排查,从整体布局到一砖一瓦,都详细登记、精心绘图。旧房屋的修缮、新居室的建设,均严格遵循规划审批,力求保持村庄的整体和谐与独特格调。

  “党支部+合作社+运营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让田铺大塆找到了文化旅游推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2023年,田铺大塆启动了新一轮改造,我们积极招引省级刺绣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新建非遗体验研学中心、非遗展览馆、大别山刺绣馆、文创工坊等创客小店6家。”田铺乡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介绍道。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自2019年9月以来,田铺大塆民宿、农家乐分别增加到20家、11家,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累计接待游客2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余元。其中,2024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

  如今,田铺大塆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翻新的民居、新开的小店、热闹的文化活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里一帧帧显影。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在乡村振兴中书写“只此青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姚建 谢威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