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联盟+”模式探索与思考

□ 魏开琼 郭思晴

  □ 魏开琼 郭思晴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探索建立了女性“三新”组织联盟,并以“联盟+”为抓手,以“1+N”工作模式为创新引擎,通过党建引领、行业统建、数字化赋能等举措,构建起纵横交织的妇联组织网络,形成“非遗+妇联”“托育+妇联”“文旅+妇联”等特色发展模式。这些实践既探索出契合当地“三新”领域需求的妇联建设路径,更为将河北经验因地制宜融入其他区域提供了实践样板。

  目前,河北省正常运营的含女性的“三新”领域组织共4.1万个,通过单独建立、行业统建、系统联建、村社兜底建等形式建立妇联组织2.7万个,覆盖“三新”领域组织3.3万个,覆盖率达80.2%,其中女性社会组织妇联实现100%全覆盖,33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建妇联也已全覆盖。

  一、以“党建带妇建”为依托带来“妇建促党建”的效应。在河北省女性“三新”组织联盟托育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街道党工委牵头设立“巾帼托育服务岗”,妇联组织依托党组织平台开展育儿讲座、亲子活动及家庭支持服务,既提升了托育服务质量,又通过妇联的妇女服务功能强化了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在民宿产业,丰宁县妇联在具备党组织基础的民宿企业推动妇联组织建设,形成“党组织建到哪里,妇联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协同模式。不仅实现了妇联组织在新兴业态的快速覆盖,还通过联合营销、技能培训等服务增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和服务力。“党建带妇建”不只是单向的行政推动,更是通过妇联组织在服务妇女、凝聚人心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最终实现“妇建促党建”的良性循环。

  二、实现组织建设中“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转型。妇联组织通过资源赋能与平台搭建,激发了妇女群众的创新活力,将女性群体从被动接受服务的“参与者”转化为主动推动发展的“建设者”,构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组织生态。如丰宁县妇联在果蔬产业建设中引入电商培训、品牌策划等专业课程,搭建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帮助女性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女性群体也通过自发组建行业联盟,激发出“我要建”的内生动力,不仅提升了组织认同感,还通过集体行动实现了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双重提升。妇联组织的活力不仅源于制度设计,更在于对女性主体性的尊重与赋能,通过将“要我建”转化为“我要建”,真正释放“三新”领域妇女的创新潜力。

  三、以产业为抓手形成“组织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组织”的良性循环。妇联组织为“三新”领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与服务支撑,“三新”领域的活力会反哺妇联工作的创新实践。丰宁县妇联依托本地医疗资源与健康管理企业成立健康联盟妇联,为女性提供疾病预防、心理咨询及家庭健康教育等服务,使健康联盟成为妇联工作的抓手。在民宿产业领域,丰宁县妇联通过组建高端民宿联盟妇联,将组织嵌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巾帼民宿品牌”,并进行统一营销、资源共享及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帮助民宿主优化经营模式。通过“组织嵌入产业”,妇联既为“三新”领域女性提供资源链接与能力提升的平台,又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个体影响力,使妇联工作从“要服务”升级为“系统赋能”。

  实践证明,“联盟+”模式有效推动了“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与功能全覆盖的进程。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建设,还需要系统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并探索有效解决路径。

  一、加大对新就业群体的研究,推动网上妇联组织建设的力度。当前,“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虽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新就业群体中,网上妇联建设尚在起步探索阶段。目前,河北已成立“燕赵女主播”联盟,但在组织建设中遭遇了多重现实障碍,显示出该领域妇女工作覆盖的深层困境。首先,主播群体的流动性强、职业边界模糊,导致妇联难以精准掌握成员信息。其次,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妇联在联络网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时,常因数据共享壁垒而受阻。此外,主播行业的特性对妇联组织提出更高要求。联盟妇联需优先吸纳正能量、有影响力的女主播作为骨干,但这类人群在整体从业者中占比有限,且其职业行为易受舆情风险影响,使得妇联在组织动员中需平衡代表性与风险防控。未来,需通过完善数据共享法规、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探索更具行业适配性的组织模式,如平台共建、虚拟社群嵌入等,破解网上妇联建设的现实困境,真正实现“三新”领域妇女工作的全覆盖与高质量发展。

  二、探索发挥“头雁”作用的工作机制,培养优秀女性人才。在“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中,妇联主席的个人能力与工作理念往往成为激活组织活力的关键因素。河北经验表明,妇联主席若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深刻理解乡村社会生态以及具备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妇联组织在“三新”领域的覆盖效果与服务效能。其“在地化”的经验使其在组织动员中既避免“空转”,又能通过“熟人网络”增强妇女参与的信任感与归属感。要有效发挥“头雁”作用,一方面,应提升妇联主席对新兴业态的系统认知,识别“三新”领域女性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需研究妇联主席传统职责与在“三新”领域建妇联工作要求之间的张力,探索更好发挥“头雁”作用的工作机制。未来,可通过设置“三新”领域专项培训课程、整合妇联执委等力量,探索将妇联主席绩效考核与妇女满意度等指标挂钩,以制度化路径夯实基层妇联组织的活力根基。

  三、做深做实“联盟+”模式,实现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N”模式在初期具有快速响应、精准覆盖的优势,如区县妇联可直接介入“三新”组织的筹建、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确保组织建设的“破零”与“扩面”。而随着“三新”领域建妇联数量的激增及联盟妇联事务复杂度的提升,“联盟+”模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做实。一方面,扁平化结构虽缩短了决策链条,却可能会让区县级妇联承担较重的统筹压力。妇联若缺乏行业专才或跨部门协作机制,易陷入专业能力不足与权责不对等的矛盾。此外,扁平化模式下,联盟妇联若过度依赖区县级妇联的“兜底式”支持,易形成“等靠要”的局面;而若放权过度,则可能因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导致组织效能下降。未来,可明确各级妇联的权责边界,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联盟妇联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导,以平衡“高效响应”与“长效治理”的双重目标。

  (作者魏开琼系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教授;郭思晴系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是《中国妇运》与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联合调研项目成果)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河北“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联盟+”模式探索与思考 □ 魏开琼 郭思晴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