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 空间建设 文化浸润 权益保障 精准关爱

千年瓷都“五维联动”书写儿童友好新答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余梦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余梦婷

  清晨的阳光穿过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的飞檐,10岁的乐乐正踮脚触摸着古老的瓷片墙。“妈妈你看,这上面的花纹和我在‘快乐瓷娃’课上画得一样!”他的声音清脆,像极了瓷坯碰撞的叮咚声。

  在这座千年瓷都,孩子们的笑声正与窑火的温度、政策的温度、人心的温度交融,绘就一幅儿童友好的生动画卷。这背后,是景德镇市立足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定位,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将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政策引领、空间建设、文化浸润、权益保障、精准关爱”五维联动书写出的瓷都答卷。

  让城市弯下腰听孩子说话

  “奶奶,我们幼儿园的新滑梯比以前的大两倍。”5岁的朵朵放学时,总会拉着接她的奶奶去看幼儿园的新设施。这处公办幼儿园的改扩建工程,正是景德镇将儿童友好纳入民生实事清单的缩影。

  近三年来,从区域性儿童养育中心落地,到婴幼儿托育服务升级,再到“一老一小”关爱行动,一项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正变成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景德镇市妇联推动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景德镇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就像给城市发展安上了“儿童视角”的导航仪。

  “妈妈,这条彩色斑马线像彩虹!”穿过市中心的路口时,7岁的天天总会踩着红、黄、蓝三色线条蹦跳着前进。这是景德镇为孩子们设计的8条彩色引导线之一,连同28个非机动车等待区、8个安全岛,织成了一张守护出行的“安全网”。

  在城市更新的蓝图上,景德镇始终记得“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公园里新增的低矮洗手台、商圈里标准化的母婴室、10个“城市书房”里儿童触手可及的绘本,甚至中小学门口那抹熟悉的“护学岗”身影,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孩子们的温柔。今年完成提档升级的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里,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与窗外的瓷都天际线相映,成为一道动人风景。

  用温暖守护童心

  “我画的青花是会讲故事的!”在第三届儿童友好艺术节上,12岁的陶艺少年小宇向参观者展示他的作品。这个以“来自孩子们的手和心”为理念的艺术节,三年来吸引了6800多名“小艺术家”,2万多件充满童真的陶瓷作品在这里绽放光彩。

  在景德镇,孩子们能跟着“瓷娃推介官”的脚步探访御窑,在非遗赣剧里读懂陶瓷的前世今生,在“书香润万家”的亲子阅读中听父母讲述瓷都故事。

  “谢谢‘七色堇’的姐姐们,我现在敢画画了。”曾经遭受创伤的小女孩琪琪,在“七色堇”未成年人关爱中心的陶艺治疗课上,重新拾起了画笔。这个“一站式”救助中心,不仅为225名未成年人撑起法律保护伞,更用陶艺来治愈受伤的心灵。

  从反家暴“绿色通道”的快速响应,到防溺水“四个一”工程覆盖1213个重点水域,景德镇的守护从不停歇。就像瓷匠呵护易碎的瓷坯,这座城市用最坚实的法治盾牌,为孩子们筑起了一片无忧天地。

  让每个孩子都向阳而生

  “李妈妈又给我带了新绘本。”困境儿童小浩口中的“李妈妈”,是景德镇2546名“爱心妈妈”中的一员。景德镇市创新实施的“123”帮扶模式,不仅给孩子们送去物质温暖,更通过“11+N”主题活动,如看红色电影、做科学实验、学陶瓷技艺等,守护留守困境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在景德镇,没有一个孩子会被遗忘。民政、教育部门的数据共享,让困境儿童信息台账清晰明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就像窑火淬炼瓷器,这份持续2700多场次的关爱,正让一颗颗童心在温暖中愈发坚韧。

  暮色中的景德镇,窑火余晖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乐乐在日记本上画下今天的所见:彩虹斑马线、艺术节上的笑脸、“爱心妈妈”送的绘本,最后他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旁边写着:“这是我的家乡,也是我们的乐园。”

  这幅由“政策、空间、文化、法治、关爱”共同绘就的“瓷都画卷”,还在继续铺展。“而画卷里最动人的色彩,永远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景德镇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万军燕说。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千年瓷都“五维联动”书写儿童友好新答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余梦婷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