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7月末,赵一曼被捕地现场教学基地客座教授杨雁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四川宜宾,是赵一曼的家乡人。”
一行人来到黑龙江省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村落深处,赵一曼纪念馆静默矗立。紧挨着纪念馆的,是翠影绰绰的春秋岭——赵一曼战斗过、最终被捕的地方。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这座浸染过英雄鲜血的山岭,始终沉默伫立,一边铭记那段烽火连天的沉重历史,一边见证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甘将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春秋岭蜿蜒的山路当作流动讲堂,杨雁一边前行,一边讲述赵一曼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赵一曼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1934年,她抵达珠河县(今尚志市),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等职务,与赵尚志等人一起点燃东北密林中的抗日烽火。
“初到珠河时,赵一曼让人印象深刻。”杨雁转述当地老人的回忆:身穿貂皮大衣,手拎皮箱,箱中的咸鱼腹内藏着重要文件。“抵达珠河后,赵一曼迅速融入环境。她脱下贵重的大衣,与老乡同吃同住,跟着农嫂缝补军服,征粮筹款支援抗日,很快成为乡亲们的‘自家人’。”
春秋岭夏日蚊虫如雷,冬日寒风似刀,赵一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游击队,成为让敌人胆寒的“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即使身染重病,她也未曾停止战斗。杨雁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因为脖子生疮、结核病复发,赵一曼曾在“八大妈妈”之一的吕老妈妈家养伤。这期间,她仍坚持组建农民自卫队、成立了两个儿童团。“吕老妈妈告诉我,赵一曼字写得好,曾将书信藏在儿童团成员的发辫里传递,她口才也出众,教大家唱红旗歌、儿童团团歌,把零散的抗日力量拧成一股绳。”
1935年11月,春秋岭战役打响。为掩护部队撤退,赵一曼身负重伤,被老乡背进窝棚里养伤。站在复原的养伤窝棚遗址前,杨雁感叹:“11月的东北,寒风刺骨,真不知她是怎样熬过那几日的。”几天后,因叛徒出卖,窝棚被敌人围捕,突围中的赵一曼腿部受伤,骨头碎裂为24块。
被捕后的数月内,敌人使用鞭打、吊拷等酷刑不断折磨她,但始终没有让赵一曼屈服。1936年8月2日,赵一曼高唱红旗歌走上刑场,她的鲜血洒在白山黑水中,年仅31岁。
“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这是号召力;担任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等职务,这是领导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这是亲和力;让敌人胆寒忏悔,这是震慑力。”杨雁说,这四个“力”正是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生动注脚。这位巾帼女英雄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村发展谱新篇
为了纪念赵一曼,春秋岭山脚下的候林乡更名为一曼村。村庄以红色文化为依托,通过组织振兴为产业、文旅、生态振兴赋能助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汽车沿着平坦宽敞的柏油路驶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民居。一间间小院站得规整,扫得干净,看起来格外清爽。院外,柳树垂下丝绦,野花绚烂绽放,把村子装扮得十分漂亮。
“村子换‘新衣’,要多亏党的好政策!”一曼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君笑着告诉记者。2023年,该村获评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颜值”提升的同时,一曼村的发展动能也在增强。近年来,依托春秋岭、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一曼村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开展党建培训、抗联故事直播、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展销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2024年,有小学生来此食宿研学,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活力。
以红色文化铸魂,发展绿色产业富民。2023年,一曼村用活50万元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资金、32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起了红酒加工厂。目前,该厂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带动40余名农户拓宽致富渠道,并辐射全乡农户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赵国君告诉记者。
不仅葡萄种植产业有了好前景,黑豆、红树莓等作物同样长势喜人。种了10年地的刘家宝跟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这几年,我们兄弟仨改种黑豆,前些年又种了红树莓,收入不断增高。前不久,黑豆刚刚丰收,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日子越过越好了,知足!”眼下,一曼村还有11个农业大棚正在建设中。“大棚建好后,我们将重点发展红树莓产业。”赵国君表示,从种植到采摘,红树莓的多个种植环节都能提供就业岗位,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站在新建好的一曼红色历史馆门前,赵国君对村子的发展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核心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同时持续做强村庄的特色种植产业,让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我相信,在大家的协作努力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多彩画卷,将在一曼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