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生坐标定位在祖国西北边陲

吴小芳:我在天山筑“银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李匀

    ▲  吴小芳(左)在进行电力科研工作。

  为了全球首座组串式百兆瓦时构网型储能测试的顺利展开,吴小芳和团队成员坚守二十多天,反复进行试验准备及数据分析,只为确保结果“零失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李匀

  天山脚下的早晨,晨风带着戈壁的余温掠过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大楼,实验室里电脑屏的蓝光在黑暗中静静闪烁。30岁的重庆姑娘吴小芳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窗外,天山山脉的轮廓在晨光里若隐若现;窗内,这位年轻的电力女博士正在为新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筑起一道无形的技术屏障。

  2023年5月,刚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的吴小芳,放弃东部沿海高薪机会,只身奔赴新疆,这个吃着火锅长大的重庆妹子,带着“西迁精神”的熏陶,毅然将人生坐标定位在了祖国西北边陲。

  量身定做电网“新疆模型”

  在西安交大求学期间,“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深深影响着吴小芳。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的上海西迁至西安,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扎下科教根脉。这段历史让来自重庆山城的吴小芳深受触动。她说:“老一辈知识分子能为了国家需要远赴西北,我们这代人更该有这样的担当。”

  选择新疆,吴小芳也有着清晰的职业考量。“相比其他省区,新疆电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个人的锻炼与成长也更加充分。”她说,“我想把专业知识用在祖国更需要的地方,愿意在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到新疆,吴小芳显得有点儿“水土不服”。饮食上,重油重盐的抓饭、烤包子替代了熟悉的麻辣火锅,一时间让她难以适应。但更大的挑战来自专业领域——传统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南疆难题”:随着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加速,构网型储能、构网型光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疆电网新能源占比超过60%,风光资源的波动性、不确定性给电网稳定带来了全新课题,传统电力系统分析方法在这里遇到了挑战。

  吴小芳清晰地记得,她在参与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稳定计算时遇到的“门槛”。她回忆道:“当时模型参数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她和团队成员们必须重新建立适合新疆特殊电网结构的仿真体系。”面对挑战,吴小芳和团队成员驻扎在实验室,历经半年艰苦奋斗,成功搭建了包含“构网型装备+分布式调相机+可控高抗+串补”等多元组合的环塔环网“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模拟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动态特性,为工程规划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

  2023年9月,全球首座组串式百兆瓦时构网型储能测试在新疆阿克陶展开。在这次构网型储能现场试验工作中,吴小芳和团队成员在场站坚守二十多天,一遍遍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及试验后的数据整理分析,只为确保分析结果精准无误。

  随着该项目同类测试——全国首次构网型储能人工短路试验的顺利完成,吴小芳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她兴奋地说:“测试系统性地验证了构网型储能惯量支撑、调频等能力,积累了多场景、多时间尺度下的丰富数据及现场试验经验,为后续构网型储能技术仿真建模、推广应用、并网测试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三年来,吴小芳完成了从学生到科研骨干的蜕变。她主持的课题直接服务于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参与的“坤渝直流”项目将为重庆等地输送清洁电能。“以前写论文追求发表期刊的等级,现在更看重实实在在的落地成果——重度电成本能降多少、安全裕度能提多高。”她表示,这种转变,正是老一辈支边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延续。

  此心安处是故乡

  走进吴小芳的办公室,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与父母的合影照片。她向记者展示与母亲的聊天记录。“这是我妈刚做的重庆小面,她还特意学了新疆拉条子的做法,说等我回家要做‘融合版’。”吴小芳的言语间,既有对家人的思念,更有被理解的欣慰。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山的博格达峰染成了金色,特高压“银线”在戈壁上延伸向远方。今年6月,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吴小芳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她明白,她参与修建的这条输电线路,是连接新疆与重庆的纽带。“这条‘银线’一头连着我奋斗的地方,一头系着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为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近年来新疆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就业服务,设立100亿元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启动实施“2+5”重点人才计划并建立了“导师带徒”“青马工程”等培养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每一份青春奉献都在建设边疆的同时,也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吴小芳的努力便是最好的证明:她成功入选新疆“天池英才”人才计划。

  如今,吴小芳不仅事业有成,还在新疆收获了爱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但现在新疆真的成了我的家。”刚刚做母亲的吴小芳笑着说,新疆的人才政策给了她很大的支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都有保障,让她和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能安心在这里扎根逐梦。

中国妇女报职业女性 8吴小芳:我在天山筑“银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李匀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