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市东兴区以全龄友好理念为基层治理增温增效

用活村社活动阵地 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 许真学

  夏日午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西林街道五星社区的活动室内,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手工课上,五颜六色的卡纸在小手中变成了一只只展翅的蝴蝶;书法桌前,稚嫩的笔触在宣纸上勾勒出工整的笔画。这个暑假,东兴区240余个村(社区)活动阵地很是热闹,曾经主要服务于日常办公、会议的场所,如今被孩子们的身影填满,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暑期乐园”。

  这场基层阵地“变身记”,源于东兴区对暑期儿童托管难题的精准回应。当城市双职工家庭为孩子假期看护犯愁,当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课业无人辅导的烦恼,当夏季溺水事故警钟频响,村(社区)活动阵地主动“揭榜”,将空间资源转化为服务动能。在这里,“托管”不再是简单的看管,而是融合了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实训的综合育人体系。西林街道五星社区的“托+管”“学+玩”模式颇具代表性,孩子们上午在志愿者辅导下完成暑假作业,下午走进美术、科学课堂,傍晚在益智游戏中学会团队协作。一名家长感慨:“社区把阵地用活了,我们上班踏实,孩子过得充实。”

  精准整合社会资源

  阵地的“热闹”背后,是服务资源的精准整合。在永福镇曹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室里摆上了儿童绘本,活动室添置了益智玩具,曾经的“红色阵地”延伸出“全龄友好”的触角。村干部发现,当孩子们在这里聚集,不少老人也会搬着小板凳来“围观”,祖孙同堂的场景让阵地有了家的温度。田家镇正子村则将高校资源引入村社阵地,贵州大学实践队带来的非遗传承课上,孩子们用竹篾编织出乡土风情的小摆件;地理知识讲座里,大山外的世界通过PPT在孩子们眼前铺展。他们带来的暑期课堂,让村活动室成了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窗口。

  安全与成长,是这些临时乐园的两大关键词。郭北镇青台村的活动阵地里,红十字会讲师正在演示心肺复苏术,孩子们围成一圈,认真模仿按压的力度与频率。“野外游泳有哪些危险?”“发现有人溺水该怎么办?”真实案例的讲解、现场实操的演练,为孩子们撑起暑期“安全伞”。高梁镇方家沟村的夏令营活动充满巧思,70名青少年在党员志愿者带领下,练体能、学急救、体验非遗扎染、聆听红色故事。村支书说:“我们把阵地变成‘第二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聚焦需求真情服务

  1100余名返乡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加入,为阵地注入了青春活力。他们带着教案走进社区,带着热情扎根乡村,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小老师”“大朋友”。在正子村,大学生们捐赠的爱心书籍在书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扉页上的寄语见证着城乡学子的隔空对话;在方家沟村,退休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讲党史,让“老少同声颂党恩”的主题夏令营充满感染力。这些志愿者用脚步丈量基层,用真情服务儿童,让村社阵地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场。

  从“闲置”到“活用”,从“单一功能”到“多元服务”,东兴区的实践勾勒出基层阵地转型的清晰路径。全区日托管20人以上的村(社区)有98个,占开放阵地总数的40.5%。这个数字背后,是基层治理者对“全龄友好型社会”的生动诠释。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曹家沟村活动室的地板上,几个孩子还在恋恋不舍地收拾着手工材料。村干部笑着说:“以前到点锁门,现在总有人问‘明天还开门吗’。”这种期待,道出了阵地“变身”的深层意义——当公共空间真正贴近群众需求,就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用活村社活动阵地 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2025-08-09 2 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