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伟雄(左四)一家。邓国华/摄
走亲戚档案
2012年12月8日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渔民村 邓伟雄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这些年我们渔民村变化可大啦,社区里服务好、设施全,办什么事都很方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蜜,越过越幸福。现在,我的双胞胎孙子、孙女都上中学了,老念叨着习爷爷什么时候能再来我们家呢!
——邓伟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林志文
2025年2月,北国仍春寒料峭,地处南海之滨的渔邨社区渔民村已是暖意融融。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委会考察,随后他走进居民邓伟雄家中,与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变化,嘱托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十余载光阴倏忽而过,从“先富起来”走向“幸福起来”,从“物质小康”迈向“精神小康”,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渔邨社区积极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子,奋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先行示范社区。邓伟雄一家的日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幸福敲门
渔民村隶属渔邨社区,宛如深圳河与布吉河交汇处的一颗明珠。邓伟雄老人的家就在这个花园社区里。
干净宽敞的客厅、简约大方的家装,邓伟雄家中的陈设,与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家时的样子几无二致。自客厅阳台远眺,蜿蜒的深圳河静静流淌,对岸即香港。客厅墙壁正中,邓伟雄一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在光影间诉说着美好。
“总书记坐在中间,我的父母各坐在总书记两侧,我坐在边上。那一年我32岁,我的儿子、女儿是一对双胞胎,当时只有1岁大,被奶奶和妈妈抱着,十分乖巧。”这张照片被邓伟雄的大儿子邓国华珍藏在手机里,每当有人问起,他总会仔细介绍。
“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温和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心温暖了!”十几年前冬日里的温馨一幕,刻进了邓国华的脑海里。
习近平总书记问了很多问题,最关心的是邓伟雄家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我告诉总书记,这里过去全部都是鱼塘。改革开放后,家家都盖起了小楼,后建为花园式、现代化的社区,村民和睦融洽,村里还经常组织大家出去旅游。”邓伟雄清晰地记得总书记说“渔民村的变化很大”,微笑着频频点头。
临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邓伟雄一家:“看到你们生活过得好,我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邓伟雄激动地大声回应:“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衷心感谢共产党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党的领导好,幸福就会来敲门!”
如今,年逾古稀的邓伟雄正享受着幸福惬意的老年时光,邓伟雄的大儿子邓国华已步入中年,担任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当年依偎在妈妈和奶奶怀抱里的那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家伙,已经是初中生。
“我们会拿渔民村的老照片给孩子们看,跟他们讲述这里的过去和现在,希望他们努力去闯新的生活。”邓国华说。
勇立潮头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深圳河,这片漂浮的渔火便系缆为岸,在潮汐涨落间生长出钢筋铁骨。
闲暇时,邓伟雄和老伴儿会散步到村史馆。“每次看到那些老物件,就会勾起回忆,想起我们那代人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奋斗史。”
那也是渔民村人的共同记忆。新中国成立前,渔民常年四海漂泊,船就是他们的家。20世纪50年代,邓伟雄的父辈集资在宝安县蔡屋围村购置了一块土地,生活才安定了下来。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市委决定先开发罗湖,这为渔民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邓伟雄记得,渔民村率先搞起了“三来一补”,与香港的商人合营宝石厂、塑胶玩具厂等,港商提供原材料,村里的妇女们负责珠宝的加工和打磨,大家凭借劳动脱贫致富。
很快,首个“万元户村”的头衔在全国声名鹊起。与此同时,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建设者大量涌入。村民们在原有别墅的基础上开始加盖楼层。在邓国华的记忆中,儿时村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慢慢变成了“握手楼”。
2001年,在罗湖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渔民村作为旧村改造试点,进行城中村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到渔民村考察时,缓缓穿过村史长廊,仔细观看每一幅浮雕,详细了解渔民村的发展史,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工作情况。
渔民村现在有多少栋楼房?如何出租?出租的对象是谁?全村多少人?每户一年有多少收入?总书记关心地问。时任深圳渔丰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的回答如数家珍:渔民村村民220人,现有12栋高层,出租1200余套,由物业公司统一出租和管理,每户年收入50万元左右,渔民村靠近罗湖口岸,租户以白领和香港租客为主。
十几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村史文化长廊,早已成为渔民村人心中的“情感纽带”。总书记的嘱托,渔村人一直在践行。
城市化后的渔民村新建了村口公园、文化长廊、村史馆、文化室、文化广场。城中村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小区,小区绿荫环绕,中央广场整洁开阔。
渔民村宛如一座宁静的港湾,为漂泊于这座繁华都市的外乡人,构筑起了一方温馨家园。
续写新篇
当古稀老人的脚步声与稚嫩孩童的笑声在社区里交汇,当粤剧声与读书声在晨光中交织,岁月静好中流淌着的传承与新生,已经是渔民村人的日常。
作为社区带头人,渔邨社区党委书记李竞扎根社区12年。她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出新路,富了口袋以后更要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内心的丰盈。
关怀“一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长者服务站一体打造,开展“小规模、嵌入式、多元化、专业化”养老综合体服务。关爱“一小”——渔邨社区“渔”你成长小屋托育点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解决了许多家庭“带娃难”的问题。
“儿童友好”理念普遍融入了社区治理。“社区开展了‘深港妈妈’成长项目,培育了一支20人的深港宝妈育儿团队,涵盖综合早教、绘本故事、科普教育等课程。”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汪朝晖在中心工作了20年,他见证了社区妈妈们的成长与蜕变。
“如今,渔邨社区的深港妈妈们已经不再过着当年‘打发日子’的生活,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美丽。”深港妈妈李秋艳说。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渔邨社区居民漫步在舒适的步道,感受着身边的变化。他们深知,这个在改革开放春风中不断拔节生长、自我革新蜕变的社区里,藏着渔民村的幸福“密码”——那就是改革者的脚步、奋斗者的足音,是一代又一代渔民村人勇立潮头的果敢与担当。
潮涨潮落间,新的篇章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