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云南省华坪县群团联盟会客大厅里,兴泉镇的小燕、小冰姐妹摩挲着衣角的手被柔和的灯光映出深浅不一的焦黄色——那是核桃壳汁液浸透的痕迹,是大山秋收季的“勋章”,更是生活刻下的印记。
当华坪县妇联副主席胡明娟握住小燕微凉的手轻声询问时,县妇联主席余安凤一眼认出孙燕手上的“核桃印记”。这场始于细节的对话悄然掀开了“爱心妈妈”精准帮扶的温暖篇章。
从生活印记到心灵破冰
两年前,华坪县妇联联动县救助站将罹患抑郁症的姐姐小燕接回家乡;如今,父亲离世、母亲远赴浙江务工,姐妹俩与患病的外公相依为命,生活的寒霜再度降临。
在姐妹俩断断续续的叙述中,“爱心妈妈”们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母亲打工的收入难以负担她们的大学费用,外公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而姐姐的心理危机亟待干预。
这些细节并非偶然被察觉。华坪县妇联在“三访四察五送”走访中,早已将“核桃手”“茧痕耳”等生活印记作为识别困境的“可视化档案”。余安凤的办公柜里便收着三本记满类似特征的工作笔记。
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共情,让帮扶不再是程式化的问询,而成为“娘家人”自然而然的关爱。心理老师袁世欣赶来后,特意选取核桃树作为意象展开疏导:“外壳再坚硬,果仁也是甜的,就像现在的你们。”此刻,那片曾让姐妹俩羞于示人的手部印记,悄然化作打开心结的钥匙。
从精准滴灌到梦想护航
征得姐妹俩同意后,华坪县妇联立刻启动“爱心妈妈矩阵”响应机制。心理疏导、助学贷款咨询、低保申请在一个上午内全部启动:袁世欣用专业技巧消解了小燕“拖累家庭”的自责,余安凤当场协调县教体局梳理助学政策,胡明娟则联系村妇联启动低保“加急通道”。
当每人600元的助学金被递到手中时,妹妹小冰发现,信封上手写着“核桃树五月结果,九月丰收”——这是“爱心妈妈”对她们人生的鼓励。
今年暑期,华坪县妇联联合爱心企业构建的“需求—资源”智能匹配模型,已为10户13名女大学生定制帮扶方案: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小丁申请临时困难救助,并通过爱心企业为其捐赠必需的笔记本电脑等学习用品;为临近毕业的小王对接实习岗位;替小燕姐妹俩对接“春蕾计划”项目开展助学救助。
据了解,所有受助者中,72%的帮扶方案都始于某个具象的生活细节。这些带着体温的响应,正将妇联“娘家人”的承诺,写在每一双被握住的手上。
(文中女孩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