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妇联、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走进“都小妹”直播间,在线为妇女群众讲解维权法律知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我在哺乳期,如果单位想把我开掉怎么办?”“婚前,我爸妈出了首付,婚后我和老公一起还贷款,以后这房产账怎么算?”……由江苏省扬州市妇联打造的“普法集市”一开进商圈,人群便围了过来。专家以案说法,群众听得认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七嘴八舌地追问起来。
近年来,扬州市妇联紧紧围绕“八五”普法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紧扣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普法工作理念、机制、方式创新,通过精准普法,持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质效,为扬州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多元场景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
“搭建群众身边的普法阵地,是让法律‘接地气’的核心抓手。”扬州市妇联主席王涛介绍,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11·25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文昌商圈、市民中心等人流密集处总会出现由市妇联主办的“普法集市”,妇联干部与法律专家“坐诊答疑”;有奖问答区,“家暴后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社区儿童活动空间该建多大”等问题直击需求。更有扬州大学“向扬花”女大学生宣讲团队穿梭其中,用青春视角进行“国学教育”“家庭教育”,年均吸引超万人次参与。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连续两年在该市推进的“我助妇儿康·妇儿权益维护与安全守护课堂”,更加织密了“四进”宣传网:进社区时,结合家庭矛盾纠纷案例讲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进企业时,聚焦女职工产假、哺乳期等特殊劳动保护条款,巾帼普法讲师团成员现场演示“维权流程图”;进学校时,“双护课堂”讲师团成员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园欺凌应对办法;进机关时,围绕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开展专题培训。两年来,开展普法讲座900多场次。
以案释法让法条“开口说话”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让法律“活起来”的巧思。连续多年,扬州市妇联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开展“扬州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征集发布活动。这些案例全是“扬州本土故事”,每个都按“案情简介+法律分析+维权指引”进行剖析,让抽象法条变成“看得懂、用得上”的指南。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来,扬州市妇联联合市发改委陆续征集推出了一批“扬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案例”,案例涉及儿童友好空间、儿童友好服务、儿童友好环境以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亮点,全面展示该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蓬勃面貌。同时通过儿童友好研学点位、线路发布,“托育地图”上线,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融入“扬马”“苏超”宣传等方式,让“儿童友好”理念随赛事和扬州美景传遍四方。
法治温情照亮每颗心
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扬州市妇联都会组织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走进市看守所,开展“爱心暖高墙·向阳焕新生”“春风有你——特殊女性群体关爱”等主题帮教活动,为女性在押人员送上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书籍,鼓励在押女性树立信心,认真反省,重新开启新生活。
针对涉案妇女、涉案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扬州市妇联联合司法干警、民政干部、社区网格员及社会组织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在入户走访慰问时送上生活物资,并同步纳入“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家庭微关爱项目,开展心理疏导,讲解法律知识,用耐心化解心结,用专业指导明晰方向,帮助他们早日重拾生活信心、融入正常生活。
专业队伍+全链服务护长远
精准普法,根基在长效。王涛介绍,扬州市妇联强化构建普法工作体系,在普法队伍建设方面,联合市司法局组建由法律专家组成的巾帼普法讲师团,联合扬州大学组建“向扬花”女大学生宣讲团,用群众语言讲好法治故事、讲好家风故事;在宣传渠道方面,打造“都小妹”直播间、开设“巾帼阔步新征程 实干争先立潮头”专栏,将“离婚家务补偿”“职场歧视维权”“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作为常态化宣传内容;在服务闭环方面,依托“12338女性维权”平台开设“巾帼维权”绿色通道,实现妇女儿童法律宣传与维权服务的无缝衔接。
“下一步,扬州市妇联将继续以‘精准关爱’为笔、以‘温度守护’为墨,让良法善治画卷常绘常新,让尊重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成为扬州最鲜明的文明印记。”王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