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农药残留等环境化学物与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这项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主导的工作,基于一项长达二十余年的全国性追踪调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队列),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血清环境化学物暴露图谱。
该研究有两大核心发现:1.地域与年龄是人体内环境化学物积累的核心驱动因素;2.首次明确有机氯农药(OCPs)、全氟烷基物质(PFASs)和邻苯二甲酸盐是诱发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及高尿酸血症的关键风险物质。
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血清化学物质总浓度最高的是上海,其次是浙江、江苏和山东,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且工业发达。而人口较少、工业较少的内陆地区,如陕西和贵州的化学物质浓度最低。
年龄是影响暴露水平的另一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人体血清中大多数化学物质(如OCPs和PCBs)的浓度随年龄增长而累积上升。除了最为关键的地域和年龄之外,性别和生活方式也扮演着一定角色。例如,女性体内OCPs水平显著高于男性,但PFASs和邻苯二甲酸盐水平则低于男性。饮酒者体内多种化学物质(特别是环磺酸和多种PFASs)的浓度显著高于不饮酒者。
研究发现:农药会显著影响肠道细菌的脂质代谢,包括甘油磷脂、甘油三酯等多种脂质类别,且特定脂质的变化可能与细菌适应农药暴露的氧化应激反应相关。体内实验证实,农药暴露确会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影响其代谢,特别是脂质代谢,介导对宿主的促炎作用。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