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暑期,全国研学旅行订单量同比增长112%,其中65%的家长将“紧扣教材知识点”作为首选标准。沉睡在语文书中的三峡绝壁、李白诗句里的白帝城;地理书里的张掖丹霞、喀斯特地貌;历史书扉页上的千年河西走廊和“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敦煌阳关,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一种名为“课本深度游学”的新旅游模式如潮水般兴起……
●当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跟着课本去旅行”巧妙缝合了教育的严谨性与旅行的开放性,在行走的课堂中完成知识从“知道”到“懂得”的质变。当旅行从观光走向教育,课本与远方的界限正在消融。
■ 沈荻
曾几何时,历史、地理课本上沉睡的地名与概念,正通过研学旅行、深度体验、数字赋能等一系列演绎,蜕变为可触摸、可沉浸的新式旅行文化。沉睡在语文书中的三峡绝壁、李白诗句里的白帝城;地理书里的张掖丹霞、喀斯特地貌;历史书扉页上的千年河西走廊和“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敦煌阳关,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一种名为“课本深度游学”的新旅游模式如潮水般兴起……
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三峡追寻李白的足迹;跟着地理导师实地采集矿物样本制作沉积序列模型;带着七年级美术课本去查看敦煌莫高窟45窟的唐代菩萨塑像……课本变成了导览图,语文课本里的诗篇化为眼前奔涌的江水,历史书中的千年遗迹成为指尖可触的温度,知识也在真实的山河地理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感染力。
“课本游学”:知行合一的文明溯源
2025年暑期,全国研学旅行订单量同比增长112%,其中65%的家长将“紧扣教材知识点”作为首选标准。“课本游学”,摈弃了传统旅游的打卡式观光和导览式解说风格,让旅行成为一段探索前人足迹,甚至跨越时空与之对话的生命体验。
以凯撒旅行社推出的长江三峡“诗词走廊”深度游学为例,旅程从重庆起航直抵宜昌,全程紧密串联语文教材经典。学生们在白帝城亲临李白“朝辞”现场,在神女峰下触摸宋玉《高唐赋》的奇幻想象,更在小三峡的碧水中印证郦道元《水经注》的生动记载。随行导师并非普通导游,而是深谙文学与历史的引导者,在实地实景中解析文本、引导创作,让“朝辞白帝彩云间”不再仅仅成为孩子们的背诵任务,而是将他们带到了那个瑰丽磅礴的诗仙时代。
甘肃、新疆等地推出的“西北边塞诗境”线,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的凉州之美,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吐鲁番看到了《葡萄沟》里描绘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的盛景,四年级的孩子们则在天山体验着《七月的天山》“皑皑群峰的雪线,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
云南、广西的“西南生态人文”线,推出了西双版纳的《难忘的泼水节》,桂林小石潭的《小石潭记》,实地与课文产生联动,“行前预习,行中探究,行后创作”的闭环设计,让旅行升华为一场立体多维的知识重构。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中学生们随身携带着历史课本,仔细比对着书中“华夏第一王朝”的章节与展柜中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河南暑期研学路线如一条时光隧道,用六天串联起3800年的文明史。学生们在二里头遗址凝视“最早的中国”,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解读《东京梦华录》的市井繁华,人们在龙门石窟前对比着教材中北魏“秀骨清像”与唐代“丰腴饱满”的造像风格差异,在河南博物院用九大镇馆之宝串联起历史教材中的“夏商周”“丝绸之路”“大运河”等核心知识点。这条覆盖四大古都的线路,将中国八大古都的半壁江山浓缩为一场知行合一的文明溯源。
“带课题旅行”:从景点罗列到“学科融合”
研学旅行,不只是沉浸式的深入体验,更演变成了一场课本知识的活化实验。在舟山定海,历史书中的“鸦片战争”被呈现成可感知的历史现场。孩子们沿着竹山公园古战场遗址行走,触摸清军火炮的冰凉金属,在“三总兵”纪念广场诵读葛云飞“城亡与亡”的绝笔信,在工作坊拼装清代水师战船模型,结合课本中“近代中国海防危机”的论述,令孩子们切身体悟到科技强国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国中小学地理课本知识点设计的主题旅行线路实例,则结合了地质奇观、生态文化、边疆探索等核心内容,覆盖课本高频考点与实地研学场景。安徽黄山花岗岩科考线结合语文课本《黄山奇石》《爬天都峰》,沿途观察花岗岩垂直节理形成的峰林地貌,验证教材中“内外力作用塑造地形”理论;景迈山风景区与七年级生物课本关联,体验《茶经》制茶工艺,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反映生态旅游深度化趋势;中国“两极”穿越之旅与七年级地球运动章节和八年级章节相对应,验证“中国最北端”漠河北极村“极昼现象”,结合黑瞎子岛259号界碑,学习领土变迁与地缘政治。
“黄河文明溯源线路”对应八年级课本“水资源与人类活动”,利用壶口瀑布和开封“城摞城”遗址探究流水侵蚀、黄河改道的影响;河南博物院将莲鹤方壶制成AR互动模型,学生可拆解青铜器范铸工艺的每一道工序,二里头宫殿的虚拟重建可使课本中“夯土基址”概念转化为沉浸式建筑过程体验。
据腾讯文旅预测,到2028年,70%以上的文博机构将部署“元宇宙遗址”系统。
麦积山石窟利用AI课本精灵扫描雕塑,自动弹出七年级美术课本对应页码,叠加AR复原彩绘;楼兰遗址实现了元宇宙驿站重建,VR头显中重现汉代驿站全貌,学生可“搬动”虚拟粮仓计算驻军补给量,敦煌研究院评估显示:采用AR课本导览后,中学生对“丝路艺术东传”知识留存率从31%提升至89%。
“革命”题材课文也衍生出沉浸式红色研学路线,“研学革命”在井冈山迸发创新火花。2025年前5个月,研学团队接待量同比激增16.09%。课程设计师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课文转化为黄洋界哨口的实景讨论课,把“井冈山会师”事件编排成学员参与的沉浸式情景剧《星火》。“重走挑粮小道”与“培育井冈杜鹃”的汗水与劳作,使教科书上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年轻一代的生命记忆。
2024年携程数据显示,“课本丝路”相关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210%,客单价达传统路线的1.8倍。学术深游的优势表现在课本丝路的“四维穿透”设计上,河西走廊降水线与长城走向关联分析、敦煌藻井纹样数学对称性实践,分别从地理和语文等角度,印证了《凉州词》的边塞诗意境和汉唐屯田政策的历史存在。
学员手持北师大版历史课本《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在锁阳城遗址运用探地雷达寻找唐代寺院基址,用碳十四检测报告比对课本“佛教东传”时间轴。在新疆吐鲁番,学生组队用骆驼秤交易葡萄干/丝绸,计算货币换算率与关税成本,此举基于高中经济史“丝绸之路商贸制度”,以阿斯塔那墓出土契约文书为模板,模拟粟特商队贸易。和田团城历史街区开设“《西域通史》实景解谜屋”,学生根据课本线索查找阿依旺民居中的几何密码,解锁十二木卡姆乐谱与数学节奏的关系。
教育理念革新与文化自信觉醒的双重共振
2025年6月,山东省文旅厅发布《考古研学地图》,将44处遗址点转化为知识探索基地。学生在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亲手刮探方、筛陶片,将历史课本中的“蛋壳黑陶”制作工艺具象化;在临淄齐国故城拼接瓦当拓片时,“百家争鸣”的抽象概念突然变得可触可感。这种“活化”让考古资源从学术论文走向大众体验,激活了县域文旅新思路,首批开放预约的10家遗址公园,三日内的研学名额全部售罄。
这一场传统旅行模式的大洗牌和大变革,是从内核到形态的全面升级,也是教育理念革新与文化自信觉醒的双重共振。
在“双减”政策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对“有意义旅行”的渴望空前强烈。携程《2024研学旅行趋势报告》显示,与教材结合的研学产品年增长高达65%,客单价比常规亲子游高出30%。核心客群正是兼具经济实力与文化情怀的“80后”家长——他们既是应试教育亲历者,又渴望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学习维度。同时,也印证了年轻父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文化基因在体验中完成代际传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旅游正在从风景消费转向知识消费,课本游学用学术逻辑重构了旅行的意义。”
当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中研普华数据),“跟着课本去旅行”巧妙缝合了教育的严谨性与旅行的开放性,在行走的课堂中完成知识从“知道”到“懂得”的质变。当旅行从观光走向教育,从“看热闹”进阶为“解门道”,课本与远方的界限正在消融。
当孩子们站在白帝城上迎着江风吟诵千古绝句,当学生们在元阳梯田测算等高线种植密度,当人们在敦煌参与壁画临摹,于凉州沙漠露营观星,还原诗中苍茫意境。我们对于风物和知识的认知,不再停留于书页中的二维插图,而这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