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兰
“中国游”的流量,终于在中国经济的收银台里结结实实地“滴”了一声。7月18日,国新办发布会用一句“把‘中国游’的流量转化为‘中国购’的增量”,对此作了最简洁的注脚——文旅不再是“门票+合影”的单线程,它已形成一条“文化种草、场景体验、即时消费、社交裂变”的完整产业链。这一轮转化,不是简单的“人来了,钱花了”,而是一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以文化认同为内核、以消费场景为舞台的文旅供给侧改革。
世界这么大,产品何其多,我们为什么能把“流量”化“增量”?
因为,签证盖戳的速度,决定了行李箱满载的程度——
免签范围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起退点降至200元、退税商店全国扩容……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政策,汇成一套“组合拳”,持续给力“中国游”:签证端降低决策门槛,支付端消除兑换焦虑,退税端放大购物快感。
今年前5个月,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和大兴机场海关离境退税申请单总金额约4.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01%和91.61%。制度创新让游客从“多刷一次卡”到“多留一晚上”,边际成本递减、边际体验递增,形成“政策—流量—消费—再投资”的正向飞轮。
因为,这里的“打卡式消费”已迭代为沉浸式体验——
当博物馆、海洋馆被“搬”进商场,当“老北京布鞋”与“无人机”同框出现在退税清单,传统的人货场被重新编译——文化、商业、旅游在同一时空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情绪叠峰”。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快于商品消费。这说明游客更愿意为“体验溢价”买单:在西安城墙下听一场陕派摇滚,在成都SKP买一杯可以离境退税的“熊猫拿铁”,情绪价值被即时结算。文旅的新公式不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文化即内容、场景即渠道、消费即投票”。谁能把情绪颗粒度做得更细,谁就能把流量留得更久。
因为,我们的产品已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意象”的价值跃迁——
正如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强调:“消费是一种交流体系,而且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文旅的终极产品不是纪念品,而是可以被带走的文化符号。把流量变增量,第一步是让文化“被看见”,第二步是让文化“被带走”,第三步是让文化“被分享”。像甲亢哥为期10余天的“China Travel”,平均每场直播观众突破800万人,东南亚国家来重庆游客暴增10倍——这波巨大流量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文化认知的入口”。
过去,外国游客带回国的是“Made in China”的代工尾单;今天,他们抢购的是“Created in China”的情绪IP:无人机、AI眼镜、汉服、盲盒、Labubu……国货完成了从“性价比”到“颜价比”再到“心价比”的三级跳。
当山东把非遗“潮牌化”,北京把同仁堂做成“朋克养生”伴手礼,深圳华强北每天聚集超7000名外国游客“反向代购”,文旅消费正在经历一次“价值升维”:从功能价值到符号价值,从物质消费到身份消费。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但如果只看到数字,很难品出其中的含金量。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外国游客“周五下班去中国”挂上热搜,把义乌小商品市场拍成Vlog,把汉服体验馆写成小红书笔记——他们买的不是义乌的货,而是“义乌式效率”背后的中国故事;穿的不仅是一条马面裙,而是“何以中国”的沉浸式回答。
归根结底,“中国游”是一封邀请函,“中国购”是一张回执单。当两者形成闭环,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近千亿美元的增量,更是14亿人与56亿人之间一次成功的“文化握手”。只要坚持把文化叙事做深、把场景体验做细、把国货IP做强,就能把“到此一游”的打卡流量,沉淀为“下次还来”的情感留量,最终转化为“全球共享”的中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