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儿童健康领域带来了革新的可能,但如何在拥抱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保障儿童权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副主任苗欣纽近日就人工智能在儿童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潜在挑战及治理路径接受专访,深入剖析技术与儿童福祉的平衡之道。
记者:在儿童健康领域,未来有哪些人工智能应用值得推广?需要注意哪些风险和挑战?
苗欣纽:人工智能系统在支持儿童成长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在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系统正应用于预测疾病传播、辅助医生诊断疾病、为患者推荐治疗方案等。
人工智能技术还能为残障儿童带来巨大改变。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听障儿童或有语言障碍的孩子更好地与世界交流。此外,人工智能系统在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问题风险的早期识别方面也展现出效能,不过对于这些应用,我们还须抱有谨慎的态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所依据的数据有可能带有偏见或并不完整,它们可能会在无意间将儿童群体,尤其是生活在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儿童排除在外。
智能算法在进行决策时缺乏人类的理解,因此,一些不平等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固化。
目前,人们并未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儿童带来的影响,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对于儿童权利的探讨也多局限于教育、健康和隐私保护,很少关注其他更广泛的层面。
儿童往往并不了解他们的数据如何被使用,又该如何对此提出疑问。儿童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必须对他们给予特别关注。否则,技术发展可能无法造福所有儿童。
记者:推动人工智能在儿童健康领域应用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以弥合数字鸿沟?
苗欣纽:就儿童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方式及受到的影响而言,我们目前的认知还非常有限。
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将对儿童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既能创造机遇,也会带来挑战。因此,我们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的工作,将为能否构建一个令儿童向往的美好未来奠定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可以为更多儿童带来更好的服务,尤其偏远地区的儿童。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合适的政策框架——致力于保障权利、促进公平,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被落下。
这些政策需要保障数据安全、明确问责机制,并确保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合乎伦理,同时推动个人和家庭能够公平地享有数字基础设施。
我们还需要健全的监测系统发现和总结问题,以便持续学习和改进。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与各国政府合作,推动此类框架的建立。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办事处曾支持蒙古国开展的e-Mongolia计划中以符合伦理的方式在公共服务中部署人工智能工具。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共享标准和开源工具,并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以确保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不是各成体系,而是能造福尽可能多的人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界和私营部门共同合作,共同研发安全、合乎伦理、适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作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之一,中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大规模推广数字健康工具的同时,力求促进技术创新并加强监管,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可以在南南合作中发挥更多作用,支持周边国家提升能力、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解决方案。
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就能借助人工智能让健康与数字领域的鸿沟不再扩大,而是得到弥合。
记者:在应用人工智能治理儿童健康领域时,应遵循哪些原则?采纳哪些标准?达成哪些共识?
苗欣纽:人工智能正在塑造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它会为儿童带来保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21年发布的《人工智能为儿童——政策指南》,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确保儿童权利得以在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产品和服务中得到彰显。
同时,我们也引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这一理念。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并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始终将儿童置于核心位置。
这份指南提出了九项原则,其中包括:促进儿童的发展与福祉;确保儿童的参与;保护儿童的数据与隐私;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儿童是公平、公开的……这些原则只是一个开始。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将不断学习和改进。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以此为基础,针对实际需求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的进步与完善。我们需要携手努力,促进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切实促进实现儿童的最佳利益。
让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孩子们的需求,让创新远离排斥与伤害,促进公平、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