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将公益托管服务送入千家万户

“守护地图”全城铺展 破解暑期“看护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黄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黄素

  从社区篮球场的挥汗如雨,到儿童医院科普课堂的生命探秘,再到乡村公益课堂的防溺水演练……今年暑假,一幅由政府主导、妇联推动、社区落地、社会参与共同绘就的“公益守护地图”,从湖南长沙的中心城区到偏远乡村全面铺展。

  各级妇联组织牵头,联动多方力量,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托管服务送入千家万户,不仅有效破解了困扰众多家庭的“看护难”困局,更托举起孩子们安全、充实、快乐的暑期时光。

  从“看护难”到“放心托”

  清晨七点半,雨花区七里庙社区服务中心门口已开始热闹起来。张女士匆匆停下电动车,后座跳下刚满8岁的儿子小杰。“妈妈再见!”小杰背着小书包,熟练地朝托管班跑去。张女士看着儿子的背影,脸上露出笑容。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以前每逢暑假,简直像‘打仗’一样。”“看护难”带来的焦虑和愧疚,曾是张女士每年暑假的“阵痛”。

  今年不同了,社区依托妇联执委和巾帼志愿者开设了暑期托管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由专业老师负责看管,上午有阅读课、作业辅导,下午有音乐素养训练、爱心糕点制作,甚至还有中医文化体验和AI启蒙。

  “最关键是安全!社区场地有监控,有巾帼志愿者巡逻,老师也很负责。中午还提供营养午餐,孩子吃得很香。”张女士说,现在早上送完孩子,她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效率都高了。“下班接孩子的时候,他还主动跟我分享今天学了新歌,做了小饼干,眼睛亮晶晶的!”于她而言,托管班不是简单的“寄存”,而是解决了家庭的核心“痛点”,让“双职工”的暑假,不再兵荒马乱。

  超越课堂的“成长密码”

  夏日的午后,在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暑期托管班的队伍里,小景元跟着大伙来到了长沙市党史馆门前。在踏入门槛的瞬间,景元原本雀跃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放轻了,仿佛怕惊扰了时光长廊里沉睡的故事。

  “这是一次特别的研学活动,我们的托管班不仅是在教室里看着孩子,还有带孩子‘走出去’的红色成长课。”市直机关妇工委工作人员介绍。

  走进党史馆,讲解员引导孩子们观察展柜里泛黄的《湘江评论》,抚摸革命器具的复刻品,在一幅幅历史图片前驻足。“大家想想,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他们是怎么联络的呢?这些叔叔阿姨为什么愿意离开温暖的家,隐姓埋名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呢?”一个个引导式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从历史深处汲取的力量,在成长路上不断生根拔节,成为超越课堂的成长密码,这也是市直机关妇工委送给孩子们最特别的暑期礼物。

  织就特殊群体的“守护网”

  在湘江新区“湘江小红花”爱心妈妈暑期守护营(以下简称小红花守护营)中,13岁的小文(化名)显得有些局促。她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活动室的角落,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不安。小文是一名困境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走出熟悉的社区参加集体活动,对她来说是人生中难得的“远行”。

  小红花守护营由湘江新区(岳麓区)妇联联合学堂坡社区执委妈妈工作室、湖南省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学堂坡社区爱心妈妈驿站温情开启,专门面向像小文这样的留守困境儿童。

  起初,小文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但在社工和爱心妈妈温柔的鼓励下,她慢慢参与到游戏中,脸上也露出了羞涩的笑容。接下来的几天,她在艺术疗愈课上,用画笔画出了想象中的“温暖的家”;在安全教育讲座中,她学会了识别危险和求助;小组协作中,她大胆地绘画自画像……小红花守护营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小文相对封闭的世界,让她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新奇的体验和一份悄然增长的自信。

  “我们联动部门、单位、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为儿童织牢暑期守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珍视、被赋予无限可能。”长沙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彭娟说。

  全城公益托管的实践背后,是长沙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政府主导、妇联推动、社区落地、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长沙模式”释放出强大合力。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安全充实的假期,更是一座城市向他们敞开的怀抱。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守护地图”全城铺展 破解暑期“看护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黄素2025-08-14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