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城中村孩子的“童梦星河”

——深圳龙华区儿童友好城中村集群观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 景龙社区少儿图书馆。

    受访单位供图

    ▲ 孩子们在茜坑老村“半亩田园”画画。受访单位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城市不仅有繁华的图景,也包含着需要被看见的角落。

  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超过三分之二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城中村,这里的儿童数量更是占到全区儿童总数的78%。为了让这些孩子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近年来,龙华区开启了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的探索。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曾走访龙华区水围新村,了解其适儿化改造成果经验。水围新村的实践,为全区儿童友好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样板。

  基于水围经验,龙华区提炼出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的“一五一十”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在今年集约化推出覆盖多个街道的儿童友好城中村集群。龙华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集群,不是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有一套体系化的联动机制、建设指引、参与渠道、服务内容,是理念与实际的碰撞,是规范与特色的结合,带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儿童友好氛围。

  如今,龙华这些各具特色的村落正焕发新颜:茜坑老村以“半亩田园”承载自然生态教育,景华新村以5000册绘本筑起知识的灯塔……曾经的城市边缘地带,正蝶变为孩子们家门口的乐园,让城中村的儿童也能享受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绿野寻踪,让客家记忆与童心共生长

  在“亲邻里”空间里,社区志愿者李雅静正向孩子们展示传统扎染技艺。“通过控制布料的褶皱与捆扎力度,植物染料就会沿着纤维缝隙形成独特的晕染纹理。”李雅静将预先捆扎好的棉布轻轻浸入靛蓝染缸,小朋友们踮着脚尖趴在木桌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染液在织物上缓缓爬升。

  三百年历史的茜坑老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由闲置库房改造而成的“亲邻里”空间,正是孩子们体验扎染等非遗技艺、“一老一小”睦邻议事的温馨空间。那些沉寂的碉楼、一度荒废的边角地,也在儿童友好理念的催化下重焕生机。

  在由泥头车停车场改造而成的露营广场,清风音乐会、萌娃集市、特殊儿童趣味运动会在此轮番上演,房车与帐篷点缀其间,秋千荡起无忧笑声——这片曾堆满建筑垃圾的场地,成为居民共享的乐园。

  村内占地450平方米的“半亩田园”,则由废旧物品堆积场改造而来。“这里分为种植体验区、自然科普区等空间,由亲子家庭认领片区耕种。孩子们亲手收获的蔬菜,通过爱心义卖转化为探访高龄、独居老人的温暖物资。”茜坑社区妇联副主席刘菲向记者介绍,社区共建花园让劳动的汗水与互助的善意在孩子的心田与邻里之间生根、传递。

  此外,一条精心设计的绿美游学路径,将月公园、水公园、竹公园、露营广场与核心项目“半亩田园”串联起来。“这些场所和服务都是公益免费开放给市民的。”刘菲说道。

  如今在茜坑老村,凝聚的社区力量正共同筑就这座儿童友好城中村的温暖家园。

  倾听童声建场馆,稚手同筑新村梦

  还未踏进上围艺术村儿童馆内,银铃般的笑声便已传来,积木碰撞声与爬行嬉闹声交织成一片。在上围艺术村,一座由旧瓦房改造的儿童馆正悄然重塑着社区儿童的童年记忆。

  上围艺术村是一座拥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村,周围碉楼矗立,集中了多所艺术工作室,却一度缺少孩子们放学后的专属活动空间。2023年,“一米儿童”友好发展中心叶广智团队调研发现这一需求后,街道社区妇联迅速行动,吸纳爱心企业支持,儿童馆建设正式启动。

  在儿童馆修建过程中,村里的孩子们成为设计的核心参与者。“有孩子想要一个每天都可以玩游戏机的空间,我们制作了两个游戏感的窗户;有女孩希望每天都能吃到糖果,我们便将屋顶设计为棒棒糖造型;孩子们想要一个能围成一圈听老师讲课的地方,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圆环形书桌……”叶广智说,这些充满童趣的细节,是对孩子们需求的用心倾听。

  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坐落在上围艺术村的观湖街道儿童馆正式开放。

  “这里既是孩子们玩耍的空间,也是宝妈们交流、创业的天地。”儿童馆的主理人刘嫦娥一边收拾着玩具一边告诉记者。此外,村内联动多位艺术家、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立了儿童友好协作社,为儿童活动提供资源支持。

  如今,这座由童真浇灌的“小村”吸引了不少本村与周边社区的亲子家庭。

  合伙人集结,织就社区关爱网

  在景华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图书馆,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色彩缤纷的绘本区。

  “狐狸问:‘小兔子你在家吗?’”在低龄阅读区,一个小女孩正依偎在家长身边,翻看着绘本。稍大些的孩子则在灵活的活动空间参与音乐欣赏等创意课程——这里是景华新村儿童友好服务的“心脏”。

  据社区妇联主席王文珠介绍,景华新村依托深厚的志愿者、党员及社会组织基础,创新推出“社区合伙人”机制。目前,28家签约机构组成服务网络,提供科学育儿、儿童感统训练、家庭教育指导等优质资源,构建“公益引导+普惠帮扶”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其中,实现“按需点单”。

  此外,儿童友好商铺提供公益剪发、爱心餐食;共建菜园让孩子们体验耕种之乐;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项目或鼓励小朋友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儿童友好不是我们做,儿童看,要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王文珠说。

  从水围新村的彩虹路,到茜坑老村的“半亩田园”,再到景华新村的合伙人网络,龙华区的儿童友好城中村实践,正从点点璀璨星光,汇聚成一片温暖而明亮的“群落”星河。

中国妇女报民生关注 4点亮城中村孩子的“童梦星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2025-08-14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