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笔下,这座城市的时光是柔软的、温暖的,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是幸福的、充满希望的。而这份温暖与期待,亦是剧本里故事通往的结局。
■ 刘永松
电影文学剧本《这座城市没有冬天》根据晓荔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小说原著于2009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于2024年12月由《中国作家·影视版》倾情推出,原著和编剧都是晓荔。至此,作家完成了从21万字长篇小说原著到3万多字电影文学剧本的改写。
从题材上看,《这座城市没有冬天》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文旭和孟蓝蓝的爱情作为主线,聚焦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反映了进城务工青年这一群体的生活与成长。从结构上看,剧本非常巧妙,将男青年文旭和孟蓝蓝的生死之恋作为故事主线的同时,还有两条暗线:一条是文旭的父母和孟蓝蓝的父母,这条暗线和主线一明一暗互相映衬,写出了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命运;另一条暗线是美容院的故事,这条线和整个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又没有喧宾夺主,同时通过美容院这一社会缩影,写出了一群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的人生命运,写出了他们在城市里打工的艰辛和快乐。以点带面,这个故事反映了进城打工年轻人的现实状态。同时,还揭露了近年来美容行业的无序竞争问题,深刻的社会洞察可见一斑。
这部剧本的人物形象塑造亦可圈可点,大学生文旭大胆追求自己的真爱,勇敢和世俗偏见对抗;才华横溢的孟蓝蓝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在她高考前夕离世导致她无法参加高考,但她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和爱情,依然不卑不亢地努力生活。剧本的台词与对白简洁、自然、真实,而且符合角色的身份与性格。
电影剧本中矛盾冲突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引擎,《这座城市没有冬天》的戏剧冲突设计得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婉转。剧本开头,孟蓝蓝的父亲是一名滑稽演员,肺癌晚期,生命垂危。而文旭的母亲却以领导点名要看老孟的男扮女装表演,把他请来演出,在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之际孟蓝蓝的父亲倒下了,孟蓝蓝因此成了孤儿,到春城打工。一个打工女孩的命运瞬间紧紧吸引住读者,当她孤身漂泊在大城市时幸有文旭的爱陪伴,正当文旭鼓励孟蓝蓝再次参加高考时,文旭的母亲趁文旭不在家把孟蓝蓝赶出了家门……在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和矛盾冲突中,读者的心也被两代人的起伏命运紧紧牵动。
剧本的情节紧紧围绕主角展开,情节的反转常常在意料之外。如孟蓝蓝被文旭的母亲赶出家门后隐姓埋名到一家美容院打工,没想到文旭的母亲正是这家美容院的常客,出手阔绰。文旭母亲在美容院的高消费也为之后文旭父亲因为贪腐而坐牢埋下了伏笔。后来美容院由于一次事故导致破产,被一直以来与之合作的广州“花想容”公司收购,而该公司的总裁芳芳竟然是孟蓝蓝的母亲赛丽,从而引出文旭母亲和孟蓝蓝母亲年轻时在剧团当演员时的故事。剧本将她们年轻时代一起在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亚《奥赛罗》的片段重复两次呈现,折射了台上的人生和台下的人生。十多年后再次相遇,精彩对白引人深思:
文夫人:你是一个善于狡辩并且很会演戏的女人。
芳芳:我还是一个不服输的女人。
文夫人:台上的“苔丝狄蒙娜”善良、隐忍、高贵,而现实中的你却恰恰相反。
芳芳:要是苔丝狄蒙娜能有我这么坚强不服输的个性,她就不会被人置于死地了。
文夫人:赛丽,为将近二十年还阴魂不散的你碰个杯吧。
芳芳:文夫人,哦,我没记错的话,二十年前你是马副团长,好啊!也为魂不附体的你碰个杯吧。
这些对白写尽了人生的不同际遇,以及命运的残酷、人性的真实,读来让人心痛的同时,也了悟生命的无常。
在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戏剧矛盾、深刻的现实关怀之外,剧本引人入胜的另一点在于,作家用诗意的笔触把春城写活了,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春城的温暖、浪漫、包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阅读剧本时,一个个在春城发生的镜头纷至沓来,闯入心灵:流浪歌手、滇池、睡美人、聂耳故居、过桥米线、海鸥、美容院、相依的恋人,还有钢琴和小提琴声萦绕在耳边。剧本在脑海中像电影一幕幕滑过,让人忍不住期待电影上映,能真切地享受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例如开篇:“淅淅沥沥的雨声铺天盖地。音乐教室窗外的校区花园,雨雾翻腾,远处的景致已在雨雾中模糊一片。文旭和孟蓝蓝分别用钢琴和小提琴演绎的世界名曲《小夜曲》旋律萦绕在天地之间,幽婉动人,涤荡人心……”这一幕就像一幅三维立体画,画面朦胧、美丽,意境深远,还带着一点点忧伤。
而孟蓝蓝在滇池边漫步的一幕则将春城冬日的景致展现出来:“进入了寒冬,天空中飘来绵绵细雨。蓝蓝一个人从市区向滇池岸边走去。海鸥在水面上撒欢,忽而聚集,忽而又像一片白云一样,腾空而起,引得人们阵阵欢呼……”
剧名“这座城市没有冬天”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昆明四季如春,原本就没有冬天,作家巧妙抓住这一特质,以春城的气候隐喻着故事里的这座城充满爱意,没有孤独和寂寞,是人们理想中的情感庇护与心灵家园。
在作者笔下,这座城市的时光是柔软的、温暖的,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是幸福的、充满希望的。而这份温暖与期待,亦是剧本里故事通往的结局。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课题《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从口头传统向书面创作转型研究》23BZW18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