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志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历经百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作为长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作家,李红霞以其细腻善感的笔触和深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持续书写现代女性在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她新近完成的短篇小说《是非之地》,便是又一篇深刻描绘现代女性困境、尝试突围并最终回归本心的典范文本。这部作品在主题上直面现实社会痛点,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与艺术手法等方面皆有让人醉心称赏之处。
《是非之地》的情节并不繁复,主要通过两位女性角色“刘苏”与“平”的日常生活串联而成。“刘苏”经营着一家女性品牌内衣店,她外貌出众,年轻时曾不顾世俗压力勇敢追求爱情。历经人生起伏后,她对女性美的表达方式及人生方向的规划,展现出超越常人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另一位女性“平”,人如其名,努力扮演好社会赋予她的多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以及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这些身份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期待和责任,在角色间切换已颇为不易,而家庭责任与事业追求,更如两股反向之力,不断拉扯着身心俱疲的她。
“刘苏”与“平”,展现出来的特质仿若镜子的两面,“刘苏”性情热烈外放,为心中笃定的爱情敢于冲破传统桎梏,这种奋不顾身、近乎决绝的爱,犹如干柴般炙热耀眼,却也会灼伤自己;“平”的性格含蓄内敛,自觉或无意识地遵守着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渴望在各种身份中尽善尽美。背负着有形或无形的枷锁前行,步履自然沉重,长期积压的情绪最终化为身体上的病痛。可以说,她们是当代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类女性形象,作者对两人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也折射出现代女性在家庭与事业、身体与心灵、责任与自由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优质的小说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细读文本如同欣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主题与意境、结构与节奏、语言与细节都需和谐统一,才能呈现出美感。沉浸于《是非之地》的叙事中,仿佛步入幽深秘境,左顾有绿野阡陌,右盼有萋萋芳草,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余,皆能引起内心波动、情感共鸣乃至灵魂共振。
中文世界里,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佳作频出。在此情境下,如何另辟蹊径超越前人,是作者不得不仔细思考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作品呈现出了好的效果。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努力:对社会症结问题的关注和书写、真实且有美感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自然且具变化的情节演进。
首先,在社会症结的艺术化书写上,《是非之地》聚焦现代社会中女性如何自处的重要命题。小说通过描写“刘苏”与“平”两位女性角色的不同境况和命运,提炼和加工出无数同类女性的缩影,尤具典型性。其次,人物形象兼具真实感和美感,以女性视角书写女性,不似男性描摹女性总隔了一层。“刘苏”与“平”虽然皆是虚构人物,但仿若生活在我们周遭的女性,她们的喜怒哀乐、命运沉浮都像真实发生一般。更可贵的是,作者刻画的人物落魄却不抱怨,活出了女性独有的优雅精致。最后,在情节发展的处理上,小说追求自然舒展、不露人工痕迹的境界,依靠内在故事逻辑推动情节演进。从“刘苏”与“平”的几次相遇和对话中,我们便可窥见情节的起承转合,有出人意料之处,亦不乏心有灵犀之时。
此外,小说在隐喻运用、插叙选择、伏笔设置、悬念营造及细节描写等方面同样可圈可点,诸般种种均可见出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用心结撰的佳构。
清晰记得两年前,品读李红霞发表在《长江丛刊》2022年4月上旬刊的作品《疼》时,即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对身陷不幸包办婚姻却追求自由恋爱的独特悲剧女性形象的精致塑造,以及细腻笔触、隐喻色彩、心理描写和运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展现出作家日益成熟、追求卓越的特质。让人欣喜的是,李红霞的新作《是非之地》在主题的深度与广度、人物丰满程度、情节自然流畅度及艺术手法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作家的自我革命精神弥足珍贵,凭借她对文学的热爱、旺盛的创造力,以及对小说写作手法的谙熟,相信她未来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读者与批评者,我们跂予望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社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