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梅:“要将协会打造成资源共享的合作之家、学习成长的进步之家、温暖互助的心灵之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近日,互创国际企业管理(云南)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主任张梅当选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第七届会长,在她看来,女企协不仅是资源对接的平台,更是女企业家共同成长的“娘家”。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将如何凝聚巾帼力量,助力云南高质量发展?采访中,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她的目光中,既看到了捧过接力棒的郑重,也有迈向新征程的笃定。
助力女性创业者“踩稳脚下路”
“女企业家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张梅坦言,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分散资源,让每位会员都能在集体中汲取力量。谈及协会的赋能举措,她首先提到政策对接的“直通车”机制:“我们会第一时间梳理国家和云南省高质量发展“3815”战略等政策红利,联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题解读会,比如针对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的扶持政策,帮企业找准‘政策风口’。”
资源整合方面,协会正构建“135”工作计划(一个协会、三个中心、五大平台)中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平台”,通过行业专委会串联起特色产业链。张梅说:“比如在云南的咖啡、鲜花、民族手工艺等产业中,女性从业者占比很高。我们计划按行业细分专委会,让做咖啡的会员对接烘焙企业,让手工艺者链接文旅资源,形成‘抱团取暖’的集群效应。”
培训交流则聚焦“从优秀到卓越”的跃升。“我们与知名高校合作开设研修班,既讲企业管理、财税知识,也聊女性领导力、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张梅强调,培训不是单向输出,更注重互动分享——老会员带着经验来,新会员带着问题来,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出创新火花。此外,开展红色教育、公益实践等活动,也让女企业家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深化社会责任感,既要谈发展,也要重担当。
让云南巾帼“走出去、融进去”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少传统企业面临“不会转、不敢转”的困境。张梅介绍,协会正在打造“企业服务中心”,推出“数字化转型陪伴计划”:“我们联合科技企业会员,为传统行业女企业家提供‘一对一’辅导,从搭建线上平台到数据分析,手把手教她们用数字工具降本增效。”目前,已有12家会员企业通过该计划实现线上销售额增长,其中一家普洱茶企业的电商渠道营收占比从15%提升至40%。
跨界合作是激活创新的另一条路径。“云南的优势产业往往藏在‘细分领域’,跨界能让它们焕发新活力。”张梅分享了一个案例:协会促成民族服饰企业与文旅公司合作,将刺绣元素融入民宿软装和旅游纪念品,既带动了手工艺人增收,也为文旅项目注入文化内涵。接下来,协会还将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让高校科研资源对接企业需求,“比如生物制药企业与医学院合作研发新产品,农业企业与农科院联合改良品种,让创新落地更高效”。
国际拓展方面,云南的区位优势正被充分挖掘利用。“依托‘一带一路’,我们启动了‘巾帼企业出海’计划。”张梅说,协会将组织女企业家参加东南亚展会,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去年有位做鲜花饼的会员,通过协会对接了缅甸商会,把产品送进了当地超市,这就是‘走出去’的开始。未来,我们希望让更多‘云南造’通过女性力量的辐射走向世界。”
“三个家”打造同频共振生态圈
“女性创业,要跨过的坎往往更多。”张梅并不讳言现实挑战:融资难、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压力、行业偏见等,都是女企业家经常遇到的“绊脚石”。针对最突出的融资问题,协会正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巾帼信用贷”,张梅说:“我们会筛选优质会员企业,为她们提供信用背书,同时组织融资路演,让投资者看到女性创业者的潜力。”此外,协会还计划设立“产业公益基金”,重点扶持初创期女性项目,“哪怕是小到一个街边摊位的启动资金,我们也愿意帮一把”。
经验断层是另一大痛点。“很多年轻女企业家有创意但缺经验,而资深企业家有经验却没时间分享。”为此,协会将推行“导师制”,让成功的“大姐们”一对一辅导新人。“比如教她们谈判技巧、团队管理,甚至是如何在重要场合发言。”张梅笑称,这不仅是经验传承,更是情感支持,“有时候年轻人遇到挫折想放弃,导师一句‘我当年也摔过跤’就能给她们重新出发的勇气。”
为了打破行业偏见,协会持续打造“云南女性企业家IP矩阵”。“我们会通过协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优秀案例,推选她们参评‘三八红旗手’‘经济女性人物’等荣誉,让社会看到女性在经济领域的作为。”张梅强调,“当越来越多女企业家站在行业前沿,偏见自然会慢慢消失。”
谈及对女企业家群体的建议,张梅认为“定力”与“活力”缺一不可。“要沉下心做实业,云南的特色产业有太多潜力可挖,别总想着走捷径;同时也要保持学习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这些新趋势,不跟上就会被淘汰。”她特别鼓励女企业家发挥“柔性优势”,“我们擅长沟通、注重细节、有同理心,这些在团队管理、客户服务中都是加分项。”
对于协会的下一步规划,张梅的蓝图清晰而具体:在全省16个州市建立女企业家协会联盟,让资源触达更下沉;办好“国际女性创业论坛”,吸引全球目光聚焦云南;持续做优“爱心妈妈”“乡村振兴帮扶”等公益品牌,让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她表示:“最终目标是让协会成为‘三个家’:资源共享的合作之家、学习成长的进步之家、温暖互助的心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