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当歌仔戏的唱腔与《花开中国》的旋律在红砖古厝间共鸣,当理论知识、法律常识、家教妙招化作闽南乡音里的家长里短……眼下,福建省厦门市“学习你我行”巾帼大宣讲正以“理论+地方特色”的鲜活姿态,让理论宣讲“潮”起来、“活”起来。
厦门市妇联聚焦“鹭岛姐姐”近邻宣讲品牌建设,培育“全国妇联巾帼志愿示范宣讲队”林巧稚纪念园等优秀队伍,打造出既有思想高度又有鹭岛温度的宣讲盛宴。近年来,已开展巾帼宣讲4700余场,覆盖妇女群众超百万人次。
闽南乡音传党声 行走课堂更入心
在思明区骑楼巷弄,“营平阿嫲读报团”用地道的闽南话为老人读报,把时政新闻转化为“菜市场物价谈民生”“孙辈上学讲教育”的家常话,成为街巷里的理论传播风景线。
厦门市妇联组建170余人的“鹭岛姐姐近邻宣讲团”,结合闽南特色,将政策理论通过歌仔戏、答嘴鼓、闽南语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唱”。
暑期,在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田图强”历史文化馆,学生们用闽南话演绎的《远亲不如近邻》读册歌余韵未散。为了让青少年和家庭触摸到厦门本土红色基因与巾帼精神,厦门市妇联创新“理论宣讲+人物对话+人文行走”模式,串联全市林巧稚纪念园等5所省级以上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主流媒体开发“红色路线行走地图”,以便青少年及家庭“边走边讲边服务”。
特色队伍齐上阵 宣讲服务暖民心
“巾帼普法团”招募百名女性法律专家,近几年开展普法宣讲近2700场;心理咨询师巾帼志愿者深入社区通过情景剧演绎传授亲子沟通技巧;厦门女警宣讲团开展“沉浸式安全教育”,在湖里城中村公益图书馆为孩子们讲解防欺凌知识……
厦门市妇联构建“榜样+特色队伍”引领体系,组建的“鹭岛姐姐近邻宣讲团”带动“巾帼普法公益宣讲团”等多支特色队伍,让理论宣讲不断激发鹭岛女性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
厦门市妇联还注重“微家课堂”“庭院课堂”等“妇字号”宣讲阵地,同时深耕“宣讲+服务”双轨并行模式,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想引领载体,发挥全市50万以上巾帼志愿者力量,打造“鹭岛巾帼志愿联盟”品牌,上半年结合巾帼宣讲工作开展“一月一主题”巾帼志愿服务近千场。
此外,全市各级妇联还以“赠书+学习+分享”方式赋能巾帼宣讲员,联合市委宣传部举办“月·阅·谈”学习明理等读书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巾帼宣讲员通过讲、读、评、荐4个环节共学共讲,线上线下同步浏览总量超111万人次。
非遗文化搭舞台 数字浪潮新宣讲
厦门市妇联深耕非遗文化,结合影雕、龙舟精神等非遗元素开设“非遗宣讲课堂”,让传统艺术成为理论传播的“活载体”。
在湖里区惠和文化园,巾帼宣讲员们化身“非遗宣讲人”,将家风家教宣讲、就业赋能培训与非遗影雕技艺结合;在集美区,巾帼宣讲员们在集美人文塔讲述陈嘉庚女子教育与百年学村文化;同安区妇联则深挖本土历史文脉,将宣讲阵地拓展至苏颂文化核心区域,让千年家风焕发时代新声。
在数字宣讲空间,厦门巾帼宣讲员们同样玩出了“花样”,创新在“元宇宙”空间直播三八红旗手宣讲、AI修复历史长河中的妇女儿童珍贵照片为祖国贺生……观众在感受理论力量的同时,领略到时光再现的独特魅力。
从古厝戏台到AI空间,从社区庭院到国际平台,厦门市妇联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鹭岛姐妹同心奋进,这支兼具“泥土芬芳”和“时代气息”的宣讲队伍,正为鹭岛大地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