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王栋 周同义 张伟
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条斑驳的麻绳静静盘卧。这根长达50多米的绳索,表面粗糙、陈旧,绳结处依稀可见暗褐色的痕迹——那是80多年前麻绳主人的血渍与汗渍。
2013年5月,被誉为“八路军的母亲”的李才清的长子郭喜将其捐赠陈列馆。这条历经岁月洗礼的绳索,不仅是连接军民鱼水情的脐带,更是悬崖峭壁上的生命线。
绝壁上的生命线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壮烈殉国。危急时刻,八路军总部机关和后勤部门寻隙向外转移。次日,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在枪林弹雨中摸索着爬上了庄子岭寻求掩护。
庄子岭地处晋冀交界的深山里,是河北涉县青塔乡大岩村的一个小窝铺。这里重峦叠嶂、树木丛生,只有郭姓一户人家。郭家房屋坐落在半山腰,从屋脊爬到山顶,背后就是悬崖绝壁,山腰间50米处有个石洞——锅底洞,周边还有18个大小不等的石洞,山洞从山脚下无法攀登,是藏身的好去处。
听到八路军战士急促的敲门声,郭家二嫂李才清打开房门,没有半分犹豫:“快进来!”因情况紧急,一家人商定,先将伤员用平时采集五灵芝的绳索转移至锅底洞,等敌人搜山过后,再分散到18个山洞养伤。不容分说,一家人找来平时采药用的绳子,护送伤员爬到山顶。
“抓紧绳子!”李才清长子郭喜率先攀上崖顶,将麻绳一头牢牢系在古树根上,一头系在自己腰上。一家人慢慢放下绳索,让郭喜先下到锅底洞里。
一家人在崖顶为八路军伤员依次系好腰身,摇篮般缓缓放向洞口,郭喜负责为伤员解开绳子、扶进洞里,并铺好山草安顿躺下。为照顾怀孕临产的《新华日报》编辑马平,李才清叮嘱郭喜一定在洞底多铺山草、做好隔离。电台发电机电池怕潮,她拿出家里的棉被,将几十桶黄蜡封口的电池裹得严严实实放入山洞……
日军呈篦梳队列在庄子岭一带连续搜山半个多月,《新华日报》包括社长何云在内的不少同志遇难。5月28日,浑身是血的《新华日报》记者王友唐被敌人连刺三刀,逃脱敌手后,他趁着夜色爬行两里山路叩响郭家大门。李才清颤抖着双手,用豆面和榆皮面为他止血。“再忍忍!”她和弟媳翟秀抬起担架,借着月光将伤员吊下悬崖。麻绳磨破手掌,血渍染红绳索,但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那段时间,白天,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在山林间闪烁;夜晚,李才清家的灶火却从未熄灭。18个山洞,18个“空中避难所”:熬好的小米粥装进陶罐,炒面塞满布袋,全凭那根麻绳在百米悬崖间来回穿梭。
麻绳背后的奇迹
在敌人扫荡的20多天里,这根麻绳创造了奇迹。李才清拿出全家多年的积蓄,输送小米400斤、柿子炒面18斗。保护的物资有32驮冀南银行钞票、8箱银器、全套印刷设备,分毫未损。救治伤员53名,其中有7名重伤员,在悬崖峭壁往返日均30余次。
日军撤退后,李才清把伤员从岩洞里接出来,细心照料,使他们很快恢复健康,重返战场。战士们都称她为“伟大的母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2013年,郭喜老人将这根烽火硝烟中救命的麻绳捐赠给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捐赠现场,老人执意要再摸一次麻绳。当苍老的手掌抚过磨损的绳结时,老人努力挺直佝偻的背,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老人说,这是当年八路军战士教的。
如今,绳索静静躺在陈列馆里,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幸存者的影像。陈列馆讲解员说:“那绳子放下时像道彩虹,拉起来就是条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李才清和家人依然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山沟里,曾得到救助的八路军伤病员陆续到庄子岭致谢。李才清也被授予“八路军的母亲”“太行女杰”的光荣称号。
然而,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李才清总是搓着粗糙的双手轻描淡写地说:“有什么好说的?”“就只是拉了几把绳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