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佳木斯多点发力解民忧聚民心促振兴

心系妇女愁盼事 东极巾帼别样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联多维度紧扣妇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化解家庭矛盾的暖心调解、推动女性就业的岗位对接、关爱困境妇女的精准帮扶、凝聚巾帼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等多方面,将“巾帼担当”写进城市与乡村的肌理。招募2000余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集结105名女农技工作者组建9支志愿服务队、开展覆盖妇女2000余人的电商培训……每一项务实举措都化为推动妇女发展、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凌晨3点,祖国最东方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带着蓬勃的暖意洒向大地。东极广场上,“东极之声”巾帼宣讲团的姐妹们手举旗帜,与来自各地的游客并肩而立,在《花开中国》的旋律里,姐妹们齐声合唱,悠扬的歌声是佳木斯女性力量最生动的注脚。

  在佳木斯,巾帼宣讲团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将党的政策理论化作家常话,把奋斗故事讲进妇女群众的心坎里;“爱心妈妈”用细腻的关爱填补亲情空缺,让成长路上的孤单被温暖悄悄融化;妇联组织赋能乡村女性,让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更添亮色……

  “土味儿”宣讲入脑入心

  在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村,“敖小花”巾帼宣讲员王凤霞将“粮食安全”“养老保障”等政策要点编成押韵的“七字诀”,村民们跟着节奏拍腿打拍子,不到半小时就记住了八项惠民政策。

  为打破传统理论宣讲单向输出的模式,各级妇联用好“大喇叭”“小庭院”“热炕头”,创新开展“炕沿儿式”“板凳式”互动宣讲,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送到农户家中,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佳木斯市妇联打破传统宣讲的“单向输出”模式,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特色宣讲,让群众在“听理论”中得实惠,在“获帮助”中感党恩。

  “爱心妈妈”情系儿童成长

  “妈妈,你们还会再来吗?”“妈妈一定再来看你们,再陪你们做手工、讲故事。”

  这是佳木斯市妇联开展“爱心妈妈·点亮未来”走进儿童福利院关爱活动时,小可和小乐(均为化名)姐妹俩与“爱心妈妈”李雪的对话。孩子不舍的眼神和久久不能松开的双手,牵动着在场每一名“爱心妈妈”的心。

  这对小姐妹母亲改嫁失联,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二人独自居住。在佳木斯市组织的困境留守儿童大排查工作中,经排查小组综合评定,确定她们为一级风险困境留守儿童,采用“一人一案,精准帮扶”的救助原则,同时建立了涵盖教师、网格员、派出所民警、街道、居委会“爱心妈妈五对一”的联合包保对子,为孩子们送去全方位的关爱。自佳木斯市妇联启动“爱心妈妈”招募以来,全市已有2000余名“爱心妈妈”与困境留守儿童结对关爱。

  与此同时,市妇联还开设了“共育智慧‘佳’”“听见‘她’声音”等家庭教育、心理疏导赋能培训,使“爱心妈妈”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从而引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爱心妈妈”队伍。

  巾帼赋能共绘振兴图景

  “看这豆角多水灵!一栋棚年均利润超2万元,妇女们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全靠技术指导撑腰!”富锦市大榆树镇庆胜村庆隆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士玲捧着刚采摘的豆角,向巾帼科技助农服务队副队长庞博连连道谢。

  自“巾帼科技助农助企直通车”活动启动以来,佳木斯市妇联集结105名女农技工作者,组建9支志愿服务队,“点对点”把脉问诊,让科技成为妇女增收的“金钥匙”,为增产丰收注入硬核动力。

  “爷爷是种地劳模,父亲接续耕耘,我想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年轻人爱上农业。”“9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黑龙江中科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慧迎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深耕特种水稻研发,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近3000万元。

  近年来,佳木斯市妇联通过“送政策、送技能、送平台”的“三送”机制精准施策,累计投入12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打造5个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佳木斯市妇联还为女性电商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两年来,累计开展电商培训15期,覆盖妇女2000余人,成功培育出18名粉丝过万的女主播。

  接地气、聚民心、促振兴,佳木斯市妇联多维度紧扣妇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化解家庭矛盾的暖心调解、推动女性就业的岗位对接、关爱困境妇女的精准帮扶、凝聚巾帼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等多方面,将“巾帼担当”写进城市与乡村的肌理,让每一项务实举措都化为推动妇女发展、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心系妇女愁盼事 东极巾帼别样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2025-08-18 2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