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看这上面的兽纹和云雷纹,古人就是用这些图案讲述神话故事、记录祭祀礼仪。”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里,来自山东武城的“爱心妈妈”冯淑娟正拉着9岁的小雨(化名),轻声讲解着展柜中战国时期的青铜鼎。
近日,68名武城困境儿童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下,走进山东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武城县妇联为困境儿童准备的暑期关爱“大礼包”中,除了外出研学,还有“爱心妈妈”的贴心陪伴、触手可及的家教指导、乡韵课堂的科技启蒙等关爱套餐。
近年来,武城县妇联以“爱祖国、爱家乡”为核心,围绕文化传承和家庭赋能,打造了“弦歌润心”假期关爱服务品牌,实施“线上赋能+线下陪伴+公益联动+托管照护”的四维行动,为孩子们织就了一张细密而温暖的成长守护网。
“幸福家油站”化作家教“百宝箱”
暑期如何带娃是很多家庭头疼不已的问题,但武城县李家户镇村民赵秀娟面对这个问题却显得格外游刃有余。
在赵秀娟的手机收藏夹里,20多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安抚”“孩子暑期学习安排技巧”“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假期”等内容已被她标上重点。“这些文章都来自‘幸福家油站’,里面有很多家教实用方法。”赵秀娟表示。
赵秀娟口中的“幸福家油站”是武城县妇联于2024年依托县妇联微信公众号建立的家庭教育合集,内容按照“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分龄展示,既涵盖了“3招治写作业磨蹭”等硬核技巧,也有“农忙时10分钟高效陪伴法”等贴合县域实际的妙招,现已推送内容133篇,是家长们育儿路上的得力助手。
此外,作为“幸福家油站”的有效补充,武城县“家庭教育”微信群极大深化了线上服务效果。群内由5名家庭教育专家、10名家庭教育志愿者轮值,以志愿者日常响应、专家重点支持的方式开展线上指导服务,用方言土语为家长们解答疑惑300余条。
“爱心妈妈”用文化传承点亮童心
“这个暑假,‘爱心妈妈’王阿姨带着我参观了武城‘不忘初心’革命历史展馆,我还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了彩绘书包和平安枕,有趣极了!”8岁的浩轩(化名)兴奋地说。
据了解,自武城县妇联“爱心妈妈续力行动”实施以来,已有119名像浩轩一样的留守困境儿童与“爱心妈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
为深化暑期关爱服务效果,武城县妇联精准摸排儿童需求,精准培训“爱心妈妈”,定制陪伴方案。在陪伴过程中,引导“爱心妈妈”注重对结对儿童的品德培养和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开展红色精神传承、运河文化研学等一系列充满乡土温情的关爱活动200余场,让文化与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特色托管班”成为儿童假期成长乐园
抬花杠、唱柳子戏……暑期过半,武城县“特色托管班”里的孩子们个个劲头儿十足,不仅按时完成了假期作业,还增长了不少新技能。
针对暑期“带娃难”问题,武城县妇联联合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在社区、村设立40个“特色托管班”。托管班采用“1+N”师资模式,由1名教师负责日常管理,统筹协调每日安排;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结对辅导,帮助孩子们解答作业难题;邀请非遗传承人、老党员、文艺志愿者等“编外老师”轮流驻场,把课堂变成了融学习、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成长空间。
“特色托管班”以丰富多元的活动为载体,不仅有效缓解了家长们的“带娃焦虑”,更成为孩子们汲取知识、提升技能、快乐成长的家园,现已帮助1000余名孩子在假期中实现了学习与乐趣兼顾、成长与收获同行。
从线上的家教知识平台到线下的爱心陪伴与科普课堂,从假期的托管服务到文化的深度浸润,武城县妇联的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儿童需求,全方位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关爱渗透到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弦歌润心’品牌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织密儿童关爱保护网,助力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武城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