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美玲(左二)、彭泽超(左三)和村民一起采摘树莓。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八月的阳宗海畔,晨雾未散,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七甸街道马郎社区青松岭的树莓基地里,彭泽超正蹲在垄间查看果实成色。红的如玛瑙缀于绿叶,黑的泛着油亮光泽,黄的透着清甜香气——这是他和妻子李美玲用3年多时间“画”出的田园画卷。
从艺术生到“新农人”,这对“95后”夫妻放下画笔、拿起锄头,在荒地上种出“莓”好生活,让“返乡”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艺术生的“土地实验”
2021年,李美玲与彭泽超在云南乡村游玩时,偶然与“黑泡果”(树莓)结缘。彼时,这种野果虽能制成酸甜冰棍,但云南鲜少有人规模化种植,城里人带孩子摘野果只能往深山里跑。“不如把‘黑泡果’种进基地,让田园味道触手可及?”全家人一拍即合,创业想法就此萌生。
那时的两人是典型的艺术生:李美玲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美术专业,擅长空间设计;彭泽超来自云南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别说种地,我们连锄头都没拿过。”2021年,他们租下荒地,次年春天种下第一批树莓苗时,全村人都不看好,有人直言:“这就是山里的野果,租地种植就是‘赔本买卖’。”
质疑声中,夫妻俩带着80万元积蓄“扎进”荒地。“第一次卸苗,7000株苗堆成了‘小山’。”李美玲记得,骄阳下,她跟着工人挖坑、放苗、培土,晚上9点还打着手电筒浇水,“苗必须当天种下,不然就蔫了。”
没有技术,他们就每天清晨跟着务农的父亲下地,记录树苗生长情况;不懂市场,他们就开着面包车跑遍昆明的水果店做市场调研;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己拔草、施肥,翻资料研究树莓种植知识。彭泽超把音乐生的细腻用在育苗上,给每棵苗细心地标注上生长周期;李美玲则将美术生的审美融入园区设计,“别人种树莓是种地,我们把它当成‘艺术品’来经营。”
当第一批树莓苗熬过雨季冒出新芽,彭泽超给妻子发去消息:“这比五线谱还动人。”
小浆果里的生意经
2023年是基地的关键转折年,夫妻俩决定开园迎客,走农文旅结合路线。开园首日恰逢周六,一下子涌入八九百人,李美玲虽忙得脚不沾地却格外开心。也就是在这一天,他们更加坚定了“不卖水果,卖可触摸的田园体验”的想法。
夫妻俩把艺术创意融进农业:红树莓做果酱、黑树莓酿果酒、黄树莓冻成“田园限定冰棍”,游客能亲手用新鲜树莓揉面团、做窑烤面包;李美玲设计的“树莓主题彩绘”吸引亲子客群,彭泽超则用直播记录树莓从枝头到餐桌的过程。
数据印证了他们的判断:2024年,基地营收破300万元,在电商平台长期霸榜昆明采摘园第一,单日最高接待1500人次;最忙时有60名周边村民在基地务工,2023年光工资就发了50多万元。曾质疑他们“不务正业”的村民,如今会主动问:“今年又引进啥新品种?”
2023年起,夫妻俩开启了把树莓从“小众水果”做成“乡村产业”的新计划。他们开始带动周边农户建苗圃,将培育的10多个品种的种苗低价卖给农户,附带技术手册;同时搭平台,通过电商和批发商兜底销售,帮村民卖掉100吨农产品;还推出了树莓冰棍、果酒,连修剪的枝条都被做成文创花束。
如今,马郎社区树莓种植面积超200亩,加上周边区域近400亩。夫妻俩的基地也从80亩扩至130亩,8个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成了阳宗海周边树莓种植的集中区。
打造本土树莓品牌的“诗和远方”
走进基地,李美玲指着一片空地说,这里未来将建树莓博物馆:“计划2—3年收集五六百个树莓品种,制成根、茎、叶、果实标本,展示其药用价值和本土品种优势。”她坦言,市场上消费者对树莓的认知多停留在进口品种,实则云南本土也有很多优质品种,“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本土树莓品种好、价值高。”为此,他们计划开展研学项目:游客在博物馆了解树莓知识后,到田间体验修剪、采摘、种植,再亲手做树莓面包、茶叶,甚至抓树莓鸡、摘野菜。
“希望这里能成为城里人的‘疗愈之地’,让他们短暂回归田园。”彭泽超说。
浪漫背后是扎实规划:基地已在申请商标,下一步计划引入投资,完善田园综合体,打造昆明标志性树莓产业基地。“云南的气候适合树莓生长,本土有很多原生品种,我们想把这里打造成树莓发源地,让本土树莓走向更大市场。”
这片曾被嫌弃的荒地,如今已成了网红打卡地,树下石桌上留着游客的留言:“原来诗不在远方,在能摸到泥土的地方。”这对“95后”夫妻用汗水证明:“莓”好生活从不是空想,而是把热爱种进泥土,等它长出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