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六盘山主峰红军纪念亭景区
■ 贾黎萍
一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当二万五千里征途行至这里,胜利的曙光已在前方召唤,而身后,是脚步丈量过的山河,一一被抛向远方。
万里晴空下,巍巍六盘山以漫山遍野的绚烂秋色,为一路艰难跋涉的红军战士带来了久违的欢欣。这壮阔景象激发起一代伟人的诗情。西风猎猎,红旗招展,内心的豪迈与胜利在望的喜悦涌动,他挥毫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金秋的六盘山,既有西部高山的险峻壮美,也有让人仰视的高度。在六盘山上书写的豪迈,带着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
翻过六盘山后,红军继续北上,1935年10月,顺利抵达陕北,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而那首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和高高飘扬在山巅的红旗,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认识六盘山,始于诗词,也源于切身的体悟。
事实上,六盘山并非坦途。行路之艰,如同长征途中翻越的无数险峰,山峦跌宕、高入云天;连绵不断、蜿蜒曲折。每翻一座山,都伴随着危险与挑战。以脚步丈量前路,在险峻中突围,从雄伟壮丽中体味恢宏与豪迈,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
二
成年之后,我常看到的山就是六盘山。到省城求学、工作后探亲往返,都要在国道312线上穿行。这条贯穿东西的国道,在甘肃兰州通往平凉的路程中,必须翻越宁夏与甘肃接壤的六盘山。东去西来、北上的客货车辆,在此交会、停靠,再穿越山腹而过。六盘山就是绕不过的关隘。
从地理学角度认识六盘山,它是甘宁两省的天然分界,是半湿润区向温带半干旱区过渡的分水岭,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山的东西,景物截然不同。
向东,黄土高原绿意起伏,花树繁茂;向西向北,农耕的昌盛日渐远离,荒凉与半荒漠化的景象扑面而来,不由得让人生发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茫之感。
这种感慨延续多年。但六盘山在我眼里,敬重始终大于凝重。因为西行并不只有荒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西行北上,探索出了一条救国图存的道路。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言,红军北上的壮举令人惊叹,一个“活的中国”正在历史的创造中崛起。
六盘山的山脊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 主峰米缸山高达2942米。穿行其间, 28道弯道盘旋而上,弯急坡陡,险情四伏。所有司机至此,都变成慢性子,油门轻踩,缓缓盘行,不抢道,不超车。每一个转弯,警示喇叭都摁得震天响,不敢有丝毫松懈。
山上天气多变,有时上山前一秒是晴天,车到半山就变了天气,或大雨滂沱,或冰雹突降,或风雪弥漫……仅仅个把分钟,山上山下就分不清苍茫边界。常年在这条路上行驶的车辆,冬天都带有防滑链,以防大雪封山。山下东西两面的小村庄里,村民家家也备有防滑链,随车上山,为没有带链的车辆安装,以此赚取微薄收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六盘山地区还属于贫困地区,村民除了少量坡地收成外,便以此为生。他们从不漫天要价,五元、八元、十元,只收取成本与基本劳务。红军当年播下的种子,早已在百姓心中生根。他们以这种朴素的方式,延续着一种善举。
六盘山有翻越的艰难,也有看不到的险恶。长征史料记载,红军经过六盘山时,前有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堵截,后有宁夏军阀马鸿宾的追击。红军机智避开了追杀堵截,却因跋涉饥渴难耐,误饮山下一处毒性严重的泉水,导致300多人牺牲,成为长征路上抹不去的痛。
山高水长,而这一幕的惨烈,让人不由得想到,前进之路,从来都是伴随着流血牺牲的悲壮。血的代价是教训,也是经验,须永远铭记。
曲折多险的六盘山,承载着多年抹不去之凝重。从认识到慢慢靠近,六盘山以高山之重、之险、之多变,成为我视线里最深的牵挂。
三
六盘山是国道312线的咽喉要道。过了六盘山,平安出行基本尘埃落定。在通信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如果一辆正常行驶的车,因意外天气或突发事故被困山中,那种孤独和绝望简直难以形容,被困山上的惶然,车窗外没有边界的茫然,总叫人感叹六盘山之高不可攀。
然而这高山终被征服。曾经的险途,终被如履平地的高速所替代。
六盘山隧道开通后,盘山弯道被绕开,公路缩短了6公里,行车时间减少近1小时。而后,六盘山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又平行开通,全长近9.5公里,笔直穿过主峰山体,六盘山的“阻梗”被永久消除。
昔日的艰险变为今日的轻快,六盘山在人们视野中“陡然落低”。轻松穿越,赏六盘山美景、探寻泾河源头、重走长征路……六盘山不断带给人新鲜的体验。西进隧道前,宁夏隆德的青山绿水频频入眼;东出隧道后,油松和混杂的乔灌木覆满整个山麓。六盘山最高峰,掩映在葱茏里,被时光的手慢慢抚平了它的险峻与阻隔。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消除前进路上的阻梗点,一直是不懈的追求。从长征翻越雪山,到抗战浴血奋战;从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从脱贫攻坚,到迈向民族复兴……六盘山道路的畅达,正是这一奋斗历程的缩影。诚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路,终将越过高山,走向坦途。
隧道开通后,东来西去的车辆不再爬六盘山路,但六盘山故道仍被保留,红军纪念亭还在,红军长征纪念馆也拔地而起。为谁修?为谁看?为每一个曾经翻过六盘山的人,为每一个来六盘山凭吊、了解长征、对那段历史怀有真情的人。无论我们今天拥有怎样的辉煌,不忘来路,就是为今后的路走得更稳。
四
六盘山变成亲近的山,是经过时间发酵、长久凝视、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共鸣。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六盘山有幸作为见证地、停靠点,点染过山河,激发过斗志,抚慰过雄心。
翻过六盘山,长征这盘棋全活了,前进的道路清晰明了。谁能说山是前进的阻碍?山在不畏艰险的人眼里始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唯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顶峰,而豪情与信心始终是内心不灭的火焰。
一别多年,重登六盘山。极目四望,八月的山川新绿层出不穷,身旁的六盘山逶迤葳蕤。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六盘山以其高度、广度和深度,凝聚了东来西往的目光。在年复一年的变迁中,它将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红军长征时,六盘山敞开怀抱,以巍峨的姿态迎接了万里归来的疲惫之军;和平年代,它继续扮演着由东向西道路交通安全的晴雨表;如今,作为黄河支流径河源头和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它正为营造西部优良的自然生态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盘山的美,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行。守护其葱茏绿意和清澈水源,已成为一场新时代的“绿色长征”。
久别再会,油松笔直的躯干排列整齐,葱茏油绿,铺满目之所及的山脊山坡。山坡间,曾经裸露的伤痕、灰焦被新生的林木覆盖。有护林员说,绝迹多年的金钱豹、毛冠鹿,已悄然重返山林,留下美丽的身影。六盘山的一草一木皆关情。长征纪念亭上,红旗越出葱茏,在暖阳下火艳招展。这面红旗,一如当年,也映照着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