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青:

从赛场到银幕,做不被定义的“虎妈”

■ 口述:左小青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左小青,著名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为艺术体操运动员,代表作有电视剧《天道》《中国式离婚》《战长沙》《南来北往》《扫毒风暴》《如果岁月可回头》《正青春》等。

  ■ 口述:左小青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在电影《不再退缩》里,我饰演的是李玉蓉——女主角刘星榆的妈妈,一位朴实又带着“虎劲儿”的东北女性。这个角色和我过往塑造的职场女性或是优雅冷艳的形象截然不同,正是这份新鲜感让我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挑战。

  接到剧本时,同期有数部作品待选,而这部体育题材作品率先吸引了我。虽然我饰演的角色不是运动员,而是运动员的妈妈,但因为我曾有八年的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经历,那种深入骨髓的拼搏精神和对胜利的渴望,让我对运动员这个群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份对体育精神的共鸣,让我在开拍前就仿佛回到了熟悉的竞技场。而当我深入剧本,更被它的深层视角所打动,《不再退缩》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镜头对准了竞技背后的汗水、伤痛与家庭支持。它不只讲胜利,更讲成长;不只看赛场,也看人心。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我觉得尤为珍贵。

  拍摄过程中,那些冰场上的呐喊、观众席上挥舞的旗帜,不断唤醒我早年体操比赛的记忆。仅是踏入训练场,那股熟悉的味道都能让我瞬间入戏。就像我当年比赛时,虽然拿第一的信心十足,但只要站上赛场,那种不可控的紧张感就会袭来。艺术体操追求动作的精准与美感,讲究动作、难度、形象和完成度的精细打磨,而冰球是激烈的对抗,二者形式迥异,但对失误的敬畏和对极致的追求是相通的。所以,当看到女儿刘星榆为了梦想拼搏时,我常会不自觉地落泪,那不仅是被角色所感动,更是对曾经赛场上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的回望。

  我的运动员背景也在创作中发挥了作用。有一场戏是刘星榆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剧本原本设计的是让她在一条长板凳上走平衡步来锻炼左右脚的协调性。但我觉得这个动作强度太轻,难以体现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真实状态。于是,我结合自己在体操队时背负重物增强下肢力量的经验,建议让演员背上轮胎,围着院子行走。导演采纳了这个方案,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很满意。

  这次合作更让我期待的是,能与潘斌龙老师搭档。我一直记得他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里的表演,一个喜剧人能演出如此真诚、纯粹的角色,让我深受感触。他是真正的喜剧人,现场即兴发挥的能力极强,哪怕说错了台词,也能立刻圆回来,具备极高的应变素养。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察觉到我是那种走位与台词需要提前固化准备的演员,因此在与我演对手戏时,刻意减少即兴改动,以保障表演的稳定性。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喜剧人的才华,更是演员之间的尊重与成全。

  要塑造好这个角色,更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为了贴近东北妈妈的形象,我抓住一切机会向潘斌龙老师和侯佳音两位东北籍的演员请教。路演时,观众还热情地教我“秃噜皮”“卜楞盖”这些地道的东北方言,既生动又鲜活,让我受益匪浅。我努力往“虎妈”的气质上靠拢,但骨子里的气质难以彻底改变。于是索性不刻意模仿强势,而是将“虎”理解为一种内在的韧劲。不是凶悍、强势,而是面对困难时的不退缩,是为了孩子默默付出、扛起一切的执着。这种气质,是力量,也是爱。

  这一角色也映照了我现实中的母职体验。现实中,我14岁的女儿正处在青春期,她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母女间的观念碰撞不可避免。我始终认为,作为母亲,既不能以权威压制,也不可无原则妥协。我坚持学业为本的底线,同时支持她在课余发展兴趣。在可控范围内允许试错,是我选择的教育方式。因为真正的成长,往往源于亲身经历的风雨,而非单向的规训。

  其实,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演员,我始终处在一场持续的成长之中。这个“虎妈”角色让我更加确信,演员的可塑性是无限的。过去我或许会抗拒被定型,如今我更看重角色的丰富性和创作空间。像《天道》里的芮小丹,干净纯粹;《中国式离婚》里的娟儿,展现了都市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与成长;《扫毒风暴》里的王菊花,则是一个在黑暗中依然保有光明与智慧的女性。这些立体而有故事感的角色都让我深深着迷。好剧本可遇不可求,我所能做的,是持续准备,静待机遇。值得欣喜的是,女性题材和女性创作者正被越来越多地看见。我非常希望能和更多女性导演合作,相信她们对女性力量的书写会更细腻、更真实、更具有共情力。

  从体操赛场到人生舞台,从为个人荣誉拼搏,到为角色、为女儿倾注心血,这股“虎劲”是我生命的底色。无论是戏里的母亲还是现实中的自己,我都在学习如何带着这份韧劲,在爱与坚持中稳稳前行。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口述 7从赛场到银幕,做不被定义的“虎妈” ■ 口述:左小青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2025-08-21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