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里的温度

□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支云平 □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 王丹

  □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支云平

  □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 王丹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入口处,阳光为八路军将士们的铜像镀上了一层金辉。展柜里,杨勇将军的军毯、张文松烈士的公文包在射灯下泛出陈旧的光泽——透过玻璃,这两件旧物仿佛还带着硝烟的余温,灼得人掌心发烫。

  看着一件件红色文物,冲锋号声犹在耳畔。

  透过军毯上古旧的纹路,我们仿佛看到,1937年秋老爷庙的焦土上,杨勇在弹雨中挺直脊梁指挥作战的身影。

  如今,这条历经战火的军毯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叠法,边角压得服服帖帖,可我们知道,当年它裹过伤员的肩膀,垫过战士的腰,在指挥员打盹时,给他带来过温暖。在英雄的铠甲下,原来藏着这样滚烫的人间温度。

  当孟令海蹲在悬崖边,把八路军教导员的公文包塞进石缝时,掌心一定沁着汗。辗转迁移却始终保存完好的公文包,是两代人用生命守护的约定。

  聆听抗日英雄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所谓家国,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它是战士口袋中的血书与没来得及交出的党费,是一条“身经百战”的军毯,是百姓崖缝里藏了又藏的信任,是八十八载光阴也磨不灭的忠诚与担当。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将铭记这段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把这份有“温度”的家国记忆传承下去。

中国妇女报要闻 1红色文物里的温度 □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支云平 □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 王丹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