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精神资源优先交给孩子

山东邹城用一座城的“最优资源”托举未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暑假,山东邹城的孟庙里一群孩子正在体验松墨制作技艺,小手沾满墨汁却难掩喜悦;凫山街道“三迁祠”里,“重走孟母三迁路”的研学少年从历史足迹中感悟教子智慧……这些场景,是邹城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孩子”理念的生动写照。

  作为孟子故里和孟母教子故事发源地,邹城将最核心、最优质的历史文脉、家教智慧与精神财富,优先配置给未成年人,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核、以儿童为本”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路径。

  研学为径,让千年文脉触手可及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可及?邹城的答案是——俯下身来,倾听“一米高度”的声音。全市41个“儿童观察团”的80多条建议,成为邹城历史资源“活化”的重要指南。以此为起点,邹城市系统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出柳下皂、峄山松墨、楮皮纸工艺等24项传统文化体验项目。

  “只有让孩子们看得懂、能参与、愿传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心里。”带着这份共识,邹鲁文化学者、家庭教育专家、儿童工作者组成攻坚小组,经过创造性转化和适儿化改造,形成10条主题研学线路和5条家庭亲子研学线路。

  在这里,孩子们指尖触碰的是穿越千年的文化温度。500多场研学之旅,串联起4万颗童心,14个国家、省、市级研学基地,构建起“互动体验—实践探索—文化浸润”的闭环,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悄然播撒。

  古为今用,让传统智慧滋养现代家庭

  “孟母断机,线断功弃,教子贵在恒心。”在邹城鸿景雅苑社区家长学校内,由邹城市妇联选派的家庭教育专家徐爽将孟母教子典故融入现代育儿困境,台下家长们认真记录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支撑,在于赋能其“第一任老师”。邹城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岳圆表示:“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智慧的精髓,把它们转化成家长们能看懂、用得上的方法。”为此,邹城市依托孟子研究院,组建了由19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精心打造了12个精品课程。

  为了让课程与教材真正走进家庭、落地生根,邹城市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实施“儒家文化‘邹’进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以社区家长学校、孟母大讲堂等为主阵地,开展公益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沙龙等活动1100余场。同时,上线家庭教育线上服务平台,67期线上主题课程和200多条短视频,传统智慧借助现代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滋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以文化人,让核心价值浸润童心

  儿童的精神成长,需要优秀文化提供丰厚的“品格养分”。邹城市聚焦于此,将“仁义”“孝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礼乐资源。

  “有大义、有情怀,真是太伟大了!”看完礼乐剧《流苏雪》,11岁的张艺萱眼中闪着感动的光。这正是邹城的用心所在——用孩子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把道理种进心田。聚焦儿童精神文化需求,邹城市组织专业编剧、导演和演员,精心打造了《礼乐颂》《礼门义路》《追“孟”之路》等一系列沉浸式剧目,把“仁义”“孝悌”“家国情怀”等抽象的道德理念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依托“孟子乡音”文化惠童工程,这些优秀剧目走进校园、社区超过3000场。

  岳圆表示,将最优的文化资源、最智慧的教育资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优先交给孩子,是邹城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践。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山东邹城用一座城的“最优资源”托举未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