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关注的“百米飞人”大战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以21.50秒夺得冠军。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睿/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高亚菲
近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下帷幕,来自五大洲的16个国家280支队伍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中展开了487场精彩绝伦的比拼,产生了26枚金牌。
从人形机器人在竞技赛中冲刺百米赛道,到它们在表演赛中翩翩起舞,展现出精准而灵动的舞蹈动作,再到场景赛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高效完成任务,运动会不仅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视觉盛宴,更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这些创新赛事构成了科技应用最硬核的舞台,智慧与活力在此碰撞出未来曙光。
从实验室“跑”进竞技场
追逐、奔跑、碰撞、冲刺……在运动会现场,包括跑步、跳高、跳远、自由体操和3V3、5V5足球赛等竞技赛,是最受观众欢迎的项目。高矮不一、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在“冰丝带”为运动会特别定制的环形跑道上奔跑,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这个场景非常新鲜有趣,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机器人聚集在一个场馆里,时不时还能看到机器人摔倒失误,这种‘不完美’反而让这场比赛更真实生动。”来观看比赛的李同学笑着说。
事实上,本届运动会并不是全球第一个机器人运动会,却是第一个聚焦于类人形态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规则中明确要求“机器人应具备躯干、上肢及双足结构”“其有效重心至足底的最大伸展距离应为其身体高度的40%~70%”,仅有少数场景赛、表演赛机器人不受此限制。
在四足机器狗已经可以完成爬山、涉水、越障,克服崎岖地形、颠簸路面流畅行走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发展复杂且不稳定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上限更高,它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适配人类环境,并执行人类的工作。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环境,比如楼梯、维修间、厨房灶台等都是根据人的身体结构设计的,装配上灵巧手的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将会更加丰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研究工程师、战队队员赵钰说。
与传统机器人主要依靠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不同,当前的人形机器人不仅在形态上更接近人类,更重要的是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这类机器人不再只处理信息,更能以身体为媒介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具身智能”。
“作为最前沿的机器人之一,这次运动会让参赛的学生群体可以近距离接触,并亲自动手调试人形机器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机器人系的王陆旸表示,“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一场比赛探索应用潜力
机器人运动会具备极强的观赏性,但对行业乃至社会而言,其价值远超竞技本身。
不论场上机器人的表现有多稚拙可爱,它们都切实代表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技术上限与应用潜力。与此同时,竞技比赛也让许多在实验室中的技术第一次走上赛场,接受真实环境的检验。
“我们没有想到机器会出现过热的情况。”Jtop队的陈浩冉来自江苏海洋大学,他的脸上还带着比赛时的紧张和兴奋,“在机器人开发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
为了此次比赛,表演赛单机舞蹈项目冠军的BIGAI-Unitree战队准备了两个月。赵钰表示,单机舞蹈项目主要考察人形机器人在高动态情况下的稳定性,“比如一个简单的单脚站立旋转的动作,对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动作精细度的要求都很高。”
为了让人形机器人更灵活,队员们专门用动作捕捉技术,采集了专业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数据,并运用重定向技术转换成机器人的动作数据,然后再在仿真环境里训练,让机器人结合自身的身体结构不断模仿。在不断重复的迭代调整中,机器人的动作也将越来越稳定灵活。
赵钰和队员们发现,机器人的算力很快触达性能天花板。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双管齐下:“我们一方面将模型调小,另一方面增加外接硬件来提升算力。”不仅如此,现场复杂的无线信号干扰等问题,也考验着团队“见招拆招”的实战能力。
最终,BIGAI-Unitree战队带来了一场惊艳的机器人舞蹈表演。团队成功挑战了许多高动态、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单脚跳跃和单脚旋转等类似街舞的动作,并保持整体动作流畅丝滑。许多现场观众都表示,这段舞蹈跳出了“人的味道”。
“我们团队之前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方向已有不少积累,这次‘以赛代练’,也是一次重要的实战验证。”赵钰坦言。
在同场竞技中,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了深度交流与优势互补。本次运动会不仅成为技术验证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也让企业看到了技术的无限可能,有效促进了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次运动会让我们看到了目前顶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看到这些头部企业的经验与技术,我们回去会好好学习并突破自我,向着极限发起冲击。”在赛后采访中,视界求索队的队员麦彦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