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死守四行仓库四昼夜

“八百壮士”热血铸就不屈丰碑

    四行仓库弹孔墙。

    女大学生团队/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 吕妍 朱悦颖

  上海苏州河北岸,一面布满400余个弹孔的墙静静矗立,这是四行仓库的一面西墙。砖缝间残留的焦黑印迹、斑驳墙体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都凝结着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土的烽火记忆。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一封家书格外醒目。“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这是谢晋元奔赴淞沪战场前对妻子凌维诚的嘱托。谢晋元和战士们的誓死坚守、凌维诚和更多女性的奉献,以及他们的后辈们对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共同谱写了一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赞歌。

  浴血奋战殊死抵抗

  1905年生于广东梅县的谢晋元,自幼便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后,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与革命思想,在北伐战争中因勇猛善战逐步晋升。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部驻守北火车站,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0月下旬,大场防线失守后,大部分军队奉命撤离。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际400余人,当时为迷惑日军,对外宣称800人)在市中心坚守最后的阵地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这座由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共建的6层钢筋水泥建筑,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后的堡垒”。

  战斗中,日军凭借装备优势疯狂推进。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租界英军多次劝说谢晋元率领军队卸甲退入租界,但他的回应掷地有声:“余等为中国军人,宁死不退!”

  激战中,年仅21岁的战士陈树生发现敌人在仓库墙根挖洞,准备埋设炸药炸毁墙壁。情势危在旦夕。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从五楼窗口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用鲜血在贴身衣物上给母亲留下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绝笔,字字泣血,尽显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

  400余名将士借仓库固守,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炮火,激战四昼夜共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振奋了沦陷区民众的抗日士气。

  尺素寄志映丹心

  “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谢晋元家书中的寥寥数语,道尽一位军人的决绝与柔情。知道此去可能是永别,他将家庭重担托付给妻子,只因“为国当不能顾家”,而“我心非铁石”的剖白,又藏着对妻小最深的眷恋。

  这封家书不是孤例。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八百壮士”留下的一封封家信遗书,字里行间,写尽对小家的牵挂、对国家的忠诚。

  谢晋元牺牲后,凌维诚用数十年光阴践行着对丈夫的承诺。她带着四个孩子辗转闽粤,在战火中独自支撑家庭。抗战胜利后,凌维诚第一时间带孩子来到四行仓库进行祭拜。

  凌维诚的坚韧是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缩影。

  同一时期,爱国进步人士何香凝、许广平等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她们积极奔走,做了大量战事后援工作——集中上海妇女群众力量日夜赶制棉衣、绷带,通过各种渠道送往前线;培训临时护工,在火线附近设立临时救护所,不顾危险抢救伤员,用行动践行了“惟我妇女虽不能枕戈待旦,冲锋杀敌,而对于疆场上之战士,亦应尽力帮助,故饥者我当为之食,寒者我当为之衣,伤病者我当为之医治”的誓言,以柔肩扛起家国重担。

  这份红色血脉在谢晋元后人身上延续至今。多年来,谢晋元的后辈们坚持讲述“八百壮士”的故事,他们用家书里“为国当不能顾家”的字句,解读军人的家国抉择和民族大义。他们的讲述让历史走出教科书,让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气节在鲜活叙事中直抵人心。

  精神永续强国有我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二楼展区有一面“八百壮士”英名墙,镌刻着其中300多名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先国后家”的故事。

  留言簿上,“今日之中国,如你所愿”“国泰民安,人民万岁!”等参观者留下的文字,是跨越八十余载的时空对话,也是历史与当下的深度共鸣。当孩子们听完“八百壮士”的故事后庄重行礼,当青年学子在纪念墙前立下“强国有我”的誓言,“八百壮士”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正转化为新时代的行动力量。

  从1937年的拼死坚守到今日的精神传承,四行仓库的弹孔墙巍然矗立,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从危难中崛起的历程,也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在每一次铭记与践行中,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力量。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八百壮士”热血铸就不屈丰碑 2025-08-23 2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