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妇联构建多维宣讲队伍,把“大道理”讲成“贴心话”

“大辽姐姐”让巾帼宣讲有形有感有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当理论宣讲遇上“家常嗑儿”,当特色文化融进宣讲故事,当政策解读走进庭院……在辽宁,“大辽姐姐”们用一场场有温度、接地气的宣讲,让党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浸润妇女心田。

  自“学习你我行”巾帼大学习大宣讲活动启动以来,辽宁省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联动全省1561支“大辽姐姐宣讲团”,线上线下开讲2600余场,25万余人次在这场“巾帼盛宴”中汲取力量。这支由妇联干部、专家、榜样典型和基层群众组成的“多元战队”,正用独特的“辽宁范儿”,奏响巾帼心向党的强音。

  上下联动,层层推进

  “大辽姐姐干部团”带头讲,全省各级妇联干部率先垂范,利用培训班、报告会、专题党课、读书班、党日活动、基层调研等形式开展主题宣讲。

  “大辽姐姐专家团”领衔讲,依托党校教师、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家团队,以通俗易懂的宣讲,让广大妇女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有效”的耳濡目染中,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大辽姐姐榜样团”示范讲,发挥各级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文明岗、“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家庭等先进妇女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真实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大连市妇联开展“爱连姐姐”巾帼榜样大宣讲,让宣讲既“讲道理”也“讲故事”,在情感共鸣中实现思想引领,凝聚奋进“她力量”。

  “大辽姐姐基层团”广泛讲,号召广场舞队伍、炕头学堂、合唱团等基层妇女群众组成宣讲队伍,鼓励民间智慧创编宣讲作品。阜新市妇联招募文艺志愿者组成“蒙古贞乌兰牧骑·大辽姐姐宣讲团”走村入户,以文艺作品面向广大妇女进行宣讲。葫芦岛市妇联举办巾帼宣讲员大赛,培养储备一批高站位、接地气、冒热气的“大辽姐姐宣讲团”。

  大学习大宣讲既扎根生活土壤,又焕发创新活力,形成“人人能讲、处处可学”的生动实践。

  “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

  场所建到群众身边,宣讲走进百姓心间。辽宁省妇联结合妇女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座谈会、田埂会、村晚以及“点单式”送“讲”上门等形式,推动巾帼大学习大宣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三新”领域。

  鞍山市妇联创新“炕头讲堂”,把理论宣讲搬进村民家里,开设“庭院课堂”,组织妇女群众在房前屋后小院畅谈家乡变化,共话发展蓝图。辽阳市妇联建立巾帼“行走课堂”,在妇女微家、田间地头、美丽庭院、工业园区等场所就近就地开展示范宣讲。

  此外,辽宁省妇联还利用指尖传递好声音。以辽宁省妇联微信平台“巾帼秀辽宁”为领军,全省百余个新媒体账号为支撑的新媒体矩阵,推广传播生活小百科AI短视频《联联送服务》,覆盖10.2万人次。开设专栏“早安,辽宁!早安,最美的你!”,宣传典型事迹150余期,利用“大辽姐姐读辽宁”专栏,展播女性典型领读优秀书目44期,传递正能量。通过新浪、网易等网络平台设置话题,扩大宣讲活动覆盖面,打造妇女思想引领的“云上引擎”。

  “大道理”融入“新故事”

  辽宁省各级妇联突破传统宣讲模式,创新表达方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习大宣讲“活”起来,增强宣讲感染力。

  辽宁省妇联以唱响《花开中国》为主线,通过五级妇联联动、多种形式接力、邀请网友共学等形式,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妇女群众接力学唱传唱《花开中国》,歌声唱响在“巾帼红”女子马拉松赛场、“北斗乐跑”家庭亲子健身活动等现场,用歌声传递巾帼力量,以旋律激扬奋斗精神。立足基层妇女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活实际,创新开展院落会、板凳会、炕头会等贴近生活的宣讲活动,把政策理论转化为家长里短的暖心话语。铁岭市妇联号召“大辽姐姐宣讲团”用乡音土话、生动故事,把党的政策编成“家常嗑儿”,并融入铁岭小品小戏特色,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成“贴心话”,让党的声音走进群众心坎里。

  辽宁省妇联还深入挖掘辽宁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化滋养提升宣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丹东市、锦州市妇联分别依托辽宁红色“六地”抗美援朝出征地、辽沈战役主战场的红色资源,“大辽姐姐宣讲团”匠心打造红色宣讲作品,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朝阳市妇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信的力量》《光的故事》巾帼大宣讲,诠释信念坚守与榜样力量,激发妇女群众作为文化传承传播者的使命感。

  城市到乡村,线下到云端,“大辽姐姐”们用真心换真情,让宣讲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温暖的“陪伴”。在这场巾帼大宣讲里,听见了辽宁妇女的心声,更看见了她们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奋进的坚定脚步。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大辽姐姐”让巾帼宣讲有形有感有效 2025-08-23 2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