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深耕“锦绣计划”培育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

经纬见匠心 大山绣品焕新“出圈”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黔西南州依托“锦绣计划”搭建“老带新”“校地合作”的桥梁,培育出一批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共开展相关培训15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带动妇女就业1.7万余人,扶持企业130余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 肖雄

  立秋后,山里早晚渐渐有了凉意。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幅幅“锦绣画卷”随处可见:一群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穿针引线轻挑慢捻,一件件绣品便活灵活现。

  传统技艺“出圈”,古老的布依族刺绣技艺绣成了走向世界的“新名片”。而这背后,是黔西南州实施“锦绣计划”的大背景下,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妇女发展的生动实践。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曾经不起眼的刺绣,如今成了‘香饽饽’。”黔西南州贞丰县远近闻名的布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梁忠美说起自己的绣品,笑得合不拢嘴。她手中的绣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接到了不少国际订单。

  黔西南州是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不能让老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韦树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黔西南州“锦绣计划”的积极推动者。在她的带动下,当地一批年轻绣娘迅速成长。她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还结合现代设计,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绣”出新活力。

  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黔西南州“锦绣计划”搭建了“老带新”“校地合作”的桥梁,通过“送训上门”“外出观摩”“以赛代训”等灵活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

  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黔西南州妇联累计争取到500余万元资金,共开展相关培训15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带动妇女就业1.7万余人,扶持企业130余户。

  小作坊发展成大产业

  “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娃、养着家。”在普安县白沙乡大小寨村的刺绣合作社里,罗成花一边绣着精美的图案,一边笑着说:“这个手上‘活路’带着娃也能做,一个月挣的钱够买奶粉、油盐酱醋,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在黔西南州,“锦绣计划”不仅让刺绣技艺得以传承,更让传统技艺化作“带娃赚钱两不误”的收入,让锦绣产业越做越大。

  “我们将持续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册亨县妇联主席刘畅介绍,册亨县依托“锦绣计划”,探索“政府+企业+绣娘”“公司+协会+绣娘”等利益联结机制,引进贵州篱籇、贵州植彩等龙头企业,以“工厂务工+居家就业”实现2024年直接带动1000余名妇女稳定就业,人均增收超3000元,间接辐射50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东方美学惊艳世界

  “能够穿着册亨布依族服装在南博会走秀,我深感荣幸。”在6月下旬举办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上,模特田枚尼穿着国家级非遗布依族服饰走秀,惊艳全场。

  今年5月30日,“布依垚”文创产品和民族服饰亮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精美的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交融,让国际友人惊叹“东方美学触手可及”。

  “‘锦绣计划’绣出了幸福生活,绣出了文化自信,不仅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更让绣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传承人的坚守到年轻一代的接力,从家庭作坊到国际订单,黔西南州的‘锦绣计划’正用一针一线,将文化价值、就业机会、品牌影响力绣进乡村振兴的蓝图里。”黔西南州妇联主席谢娜表示。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经纬见匠心 大山绣品焕新“出圈” 2025-08-23 2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