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的暑假,为啥非要写作文?

  □ 田恬

  暑假尾声的午后,总有些孩子趴在书桌前咬着笔杆,对着《难忘的一天》这样的题目发呆。不少孩子疑惑,为什么非要把那些走亲访友、研学旅行的经历变成一篇作文?殊不知,写作文从来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中小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锤炼思维的重要阶梯。

  文字是时光的琥珀

  人类发明文字的初心,本就是为了对抗遗忘。小学生在作文里写“奶奶家的老槐树结了满枝槐花,我和妹妹摘了一篮子”,初中生记录“在博物馆看到三星堆青铜面具时,突然觉得古人的想象力比科幻电影还厉害”,这些文字就像时光的琥珀,将易逝的瞬间凝固成永恒。

  比起照片的直观、视频的鲜活,文字记录有着独特的温度。当孩子写下“爸爸爬山时总走在我身后,原来他一直悄悄保护我越过碎石”,这段文字里藏着照片拍不出的观察;当他们描述“研学途中看到农民伯伯顶着烈日插秧,突然懂了‘谁知盘中餐’的意思”,这些感悟是视频无法承载的内心震动。多年后再读这些作文,孩子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10岁那年的夏天,自己已经对世界有了如此细腻的感知。

  这种记录的习惯,会慢慢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就像画家习惯用速写本留住灵感,作家随身携带笔记本,孩子们在作文中学会的,是珍视每一段经历的价值——哪怕是看似平凡的一天,也藏着值得书写的细节。

  表达是心灵的桥梁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系统。一个人能否清晰表达,直接反映他能否清晰思考。作文训练的,正是这种将内心世界转化为外部符号的能力。

  同样写“海边旅行”,有的孩子只会写“今天去了海边,玩得很开心”,有的孩子却能写出“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次次跑上岸来挠我的脚丫,又被大海妈妈拉回去”。后者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在作文训练中学会了观察细节、调动想象。

  这种能力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能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和朋友产生矛盾时,他们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受;甚至长大后写邮件、作汇报,那些在作文中锤炼出的表达力,都会成为无形的助力。文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大门,而作文正是打造这把钥匙的过程。

  写作是思维的体操

  一篇合格的作文,必然是逻辑的产物。当孩子构思“研学记”时,要先想清楚:是按时间顺序写“出发—参观—返程”,还是按主题写“最震撼的发现—最难忘的对话—最深刻的感悟”?这种构思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思维的梳理。

  老师常说“作文要有中心”,其实是在训练孩子们抓住核心的能力。比如写“帮助老人”,不能只罗列“扶老奶奶过马路”“帮爷爷提菜篮”,还要思考这些事件共同的意义——是“赠人玫瑰的快乐”,还是“责任的重量”?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正是逻辑思维的进阶。就像搭积木,先要想好房子的框架,再逐层添砖加瓦,作文的谋篇布局,其实是在锻炼“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

  更珍贵的是,写作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当孩子写下“我觉得景区卖的纪念品太贵了,其实最美的风景应该记在心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带着独立思考的判断。他们在作文中学会提问:“这件事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别的角度?”这些思考,会让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书写是与自我的对话

  作文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未曾察觉的内心。一个平时调皮的男孩,可能会在作文里写下“妈妈送我上车时,偷偷抹了眼泪,我假装没看见”;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或许会在文字里描述“窗台的牵牛花凌晨四点就醒了,比我还努力”。这些不轻易示人的细腻,正是在写作中被唤醒的自我认知。当孩子们被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其实在学习与自己对话:“我为什么会难过?”“这件事教会了我什么?”

  这种对话会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就像雨后观察蜗牛的孩子,在作文里写道:“它爬得很慢,但从来没后退过。”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观察,变成了对坚持的思考。写作让孩子从生活的参与者,变成生活的思考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会让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立体。

  暑假结束时的那篇作文,或许会被塞进书包的角落,但那些在书写中学会的观察、表达、思考与内省,会像种子一样在心里发芽。多年后,当这些孩子回忆起被要求写作文的日子,或许会突然明白:那些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其实是成长最动听的声音。因为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精彩纷呈的暑假,为啥非要写作文? 2025-08-24 2 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