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这是该赛事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改革后的首次亮相。
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其中,参赛对象为15岁至24岁的校内外青少年群体,没有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组织方式上,调整为由全国学会举办的优质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省级科协举办的优质中学生科技赛事按名额推荐优秀选手。对选手的评价,改为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的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届大赛取消了一、二、三等奖,调整为根据个人挑战和团队挑战任务总成绩,为排名前10%的选手颁发“中国科协主席奖”,其他选手也有机会获得社会力量提供的赛后支持。
今年也是该项赛事首次举办现场科技挑战任务,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制造科技等学科领域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的“真问题”,设计动手实践挑战任务。
赛事今年设置了10项挑战任务,包括7项个人挑战任务和3项团队挑战任务。这些任务涉及柔性电子、绿色低碳“智慧粮仓”等,每项任务注明科研战略背景。例如,“电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其背景在于柔性电子是国家“十四五”新材料战略的重点方向,旨在考验选手能否基于所掌握的电子电路知识,完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
从本届开始,大赛更加着眼于做好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的转变。本届大赛新增组织参赛选手到科技企业感受“中国创造”的实践活动,并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计闭幕活动。
大赛还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家央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在大赛期间举办“双选会”,为优秀选手提供赛后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等支持。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