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奏响浙里绿富新乐章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宿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宿琳

  “大家请看第二块展板,这里是舟山珍稀鸟类的缩影,占据‘C位’的是中华凤头燕鸥,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动物……”在浙江省舟山市东海云廊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里,来自舟山市第一小学的“小小讲解员”徐翊元正在为馆内游客进行科普讲解。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像徐翊元一样,成为生态文明的讲述者和守护者。从守护一片海、一座山到富裕一个村、温暖一座城,浙江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以“两山”理念照亮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牌、念好务实经。

  化浊为清 点废成金

  废弃塑料瓶织成丝巾,渔网渔具变身帆布包,回收海洋垃圾制成汽车配件……在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展厅二楼,这些特殊展品无声讲述着大陈岛海洋垃圾的蜕变故事。

  大陈岛位于台州主城区54公里处,这座闪耀在台州湾、充满传奇色彩和红色记忆的“东海明珠”,也是陆海空三军联合首战之地、垦荒精神发源之地和海峡两岸情系之地。

  “‘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曾是这座海岛的真实写照。”大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蒋瑛介绍,作为浙江首批低(零)碳试点乡镇之一,大陈岛正全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岛。随着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项目落地,岛上构建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有效促进了海岛清洁能源消纳与电网潮流优化。

  “我们全面淘汰燃油设备,配置10余处充电场所,投运17辆新能源客车、300辆共享电单车,居民、游客出行向‘绿’转型。”蒋瑛说,大陈岛正在逐步实现海路交通全电化。

  不仅如此,针对海洋塑料污染难题,大陈岛还创新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的“蓝色循环”治污模式。今年上半年,“蓝色循环”数字化平台通过初验,建成了全省首个智能化“小蓝之家”。

  进入“小蓝之家”的塑料垃圾,历经分拣、清洗、粉碎、改性,蜕变成再生塑料,最终实现华丽变身,成为越野选手身穿的服装,抑或汽车上的零配件,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开始新的使命。

  “‘蓝色循环’项目为海洋减塑,也助百姓共富。”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道破了其核心价值,“让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从能源结构到生产生活,再到垃圾治理,大陈岛的绿色转型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是“两山”理念在海岛地区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新路,为沿海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提供了宝贵经验。

  金滩绵延 潮涌共富

  不久前,“浙BA”温州预选赛的巅峰对决在温州体育中心精彩上演,“浙江以南,苍南最强!”的呐喊声不绝于耳,苍南队最终以七战全胜的强势战绩,将预选赛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被球迷亲切地称之为“南哥”篮球队的诞生地——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得天独厚的“山海兼利”之势与深厚的历史文脉交织,为苍南的腾飞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我们抢抓文旅市场下沉县域契机,不断推陈出新。”苍南县文广旅体局局长王敏介绍,为激活苍南的旅游活力引擎,省内线路最长、资源最全、特色最鲜明的环海公路——“168黄金海岸”于2023年5月1日实现全线贯通。环海公路全长168公里,秉持“无规划无设计不建设”的原则,引进国际团队对沿线海岛、沙滩、渔港、古村等118处自然景观进行规划串联。

  为抓紧“眼球经济”效益,苍南县还主动链接“头部玩家”,实现“完工即运营,运营即收益”,借助网红咖啡店的声势为海岸线“引流”,同时还积极引导有想法有情怀的本地青年返乡创业,通过帮助链接资源以及折股量化、旅投参股合作等形式,帮扶优秀创客返乡参与旅游发展。

  “在‘168黄金海岸’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整合环境整治与业态规划之外,还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在带动整体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苍南县旅投集团总经理方畛萍说,为此,集团采取土地入股、劳动参与及经营权分配等形式,让村民共同参与新业态,最大程度确保每个项目由“负担”变“富担”,全面带动沿线村民走向转产转业致富之路。

  谈及未来,王敏表示,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进一步优化苍南的旅游体验,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助力苍南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倚绿生金 民宿富民

  “大家看山坡上那棵深绿色的古杨梅树,树龄已达200多年了,现在每年还会开花结果。”台州市仙居县林坑村村支书蒋文翔边走边为大家介绍。

  林坑村位于淡竹乡公孟岩山脚下,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林坑村创新发展思路,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理念,形成以民宿为核心,集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村。

  在林坑村开了3家民宿的主理人蒋燕的亲身经历,便是林坑村稳步发展的最好例证。“我和丈夫从2011年开始在北京做电商工作,几乎每天都要高强度工作16个小时,神经紧绷,实在没有可以放松的时间。”谈及回村前的经历,蒋燕坦言当时的艰辛和困惑。

  恰逢此时,蒋文翔向蒋燕抛来了橄榄枝,邀请她回村开民宿,努力把林坑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两人一拍即合,蒋燕迅速打包行李,与丈夫一同回到了这个从小长大的山村。“那会儿其实心里没有考虑太多,只想着先回家再说。”蒋燕说。

  事实证明,蒋燕的选择是正确的。林坑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质水质,形成独特的生态优势,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2018年,蒋燕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民宿,眼看势头发展正盛,她紧抓时机,在随后几年陆续又开了两家民宿。

  “很多家长会带孩子过来玩水,也有徒步爱好者来这里爬山。每年的六七八月都是民宿旺季,这3个月的营收大概占一年总收入的70%。而且来我们这边的大多是回头客,他们口口相传,来我们这边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蒋燕说,除了开民宿,她还会将村里蜂农的蜂蜜放在民宿里帮忙售卖。

  据悉,林坑村的旅游年产值约500万元,接待游客量约15万人次。谈及下一步的打算,蒋文翔表示,目前,林坑村正着手筹建“梅茶鸡蜂”复合种养研学基地,旨在以“文化研学”为创新模式,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沉睡”的资源便会被唤醒,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诗和远方”。这种从“外出逐梦”到“回乡筑梦”的转变,正是“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体现。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两山”奏响浙里绿富新乐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宿琳2025-08-25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